九月
九月的实训作业是消息新闻,我没听清楚老师说的要求,最后策划了一个中秋节的节日专题报道。
灵感来自央视“你幸福吗”的街采调查,凑巧九月还有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于是,策划就这样定下来了。
作为前期策划,我在本次实训中很不负责任。
我没有把策划完完整整地做成文档,而是在群里发一些零散的建议。
这是我的失职。
在街采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就构思着我的采访思路。
采访什么人?随处可见的清洁工,小区的老人,工地干活的工人,学生,还是……
中秋节一定要回去吗?如果忙,回不去呢?或者说,那人是外省的,中秋节那天会做什么?
要不要把街采的人分为两类,回家的和不回家的?
那么,我该问Ta什么问题呢?
太过简单的问题,显得采访一点意义,一点内涵都没有。太过深入的问题,会显得采访很虚。
没有打地基的房子,纵然有再多的花架子,都没有一点用处。倒不如实际一点,接地气一点。
于是,最开始我并没有急着去采访他们,而是同他们聊天。
聊天的过程,就是一个快速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灵感来的最快的机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家乡在云南的农民工。
他说,他们这些工人是流动的,哪里有活就去哪里,节假日里也很忙,为了节省路费,他们一般都不会回去。今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
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手也没闲着。
他把两桶水泥挑到土坡底下,回来后又接着铲水泥。
我在那里待了将近40分钟,才拍出了那20秒钟的视频。
我觉得这份等待是值得的。
在闲谈的时候,那个叔叔一直说,他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
我说,你就当我是你的朋友,你随便说,别拘束。
和他一样,很多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都会说,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
其实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事就好了。
在记者面前,他们说不出那些文邹邹的话来。带着口音的腔调,“卑贱”的身份,不适合出现在镜头面前。
但这只是他们的认知罢了,在我看来,他们朴实的话语,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经不起推敲的大话空话来,更具说服力。
镜头面前,无关身份,也无关地位。
若一定说有关,它需要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朴实无华。
那晚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路过一处公交车站牌。
路灯映射出的一缕缕昏黄的光泽,打在候车的乘客身上,很暖,暖到,把那些人棱角分明的脸庞都暖化了,远远望去,一片光影斑驳。
这时,刚好有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不过30秒,它又启动离开了。
车与我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来——站牌上指的方向,是家,也是团圆。
那些候车的乘客里,有多少人,在等车回家呢!
我没有急着走,而是站在那里等,等着下一个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