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采访与写作期末综合实训总结

(2018-12-27 14:34:04)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6SpM4yzy7qimt5o1n1d

       九月

       九月的实训作业是消息新闻,我没听清楚老师说的要求,最后策划了一个中秋节的节日专题报道。
        灵感来自央视“你幸福吗”的街采调查,凑巧九月还有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于是,策划就这样定下来了。
        作为前期策划,我在本次实训中很不负责任。
        我没有把策划完完整整地做成文档,而是在群里发一些零散的建议。
        这是我的失职。
        在街采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就构思着我的采访思路。
        采访什么人?随处可见的清洁工,小区的老人,工地干活的工人,学生,还是……
        中秋节一定要回去吗?如果忙,回不去呢?或者说,那人是外省的,中秋节那天会做什么?
        要不要把街采的人分为两类,回家的和不回家的?
        那么,我该问Ta什么问题呢?
        太过简单的问题,显得采访一点意义,一点内涵都没有。太过深入的问题,会显得采访很虚。
        没有打地基的房子,纵然有再多的花架子,都没有一点用处。倒不如实际一点,接地气一点。
        于是,最开始我并没有急着去采访他们,而是同他们聊天。
        聊天的过程,就是一个快速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灵感来的最快的机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家乡在云南的农民工。
        他说,他们这些工人是流动的,哪里有活就去哪里,节假日里也很忙,为了节省路费,他们一般都不会回去。今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
        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手也没闲着。
        他把两桶水泥挑到土坡底下,回来后又接着铲水泥。
        我在那里待了将近40分钟,才拍出了那20秒钟的视频。
        我觉得这份等待是值得的。
        在闲谈的时候,那个叔叔一直说,他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
        我说,你就当我是你的朋友,你随便说,别拘束。
        和他一样,很多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都会说,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
         其实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事就好了。
        在记者面前,他们说不出那些文邹邹的话来。带着口音的腔调,“卑贱”的身份,不适合出现在镜头面前。
        但这只是他们的认知罢了,在我看来,他们朴实的话语,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经不起推敲的大话空话来,更具说服力。
        镜头面前,无关身份,也无关地位。
        若一定说有关,它需要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朴实无华。
        那晚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路过一处公交车站牌。
        路灯映射出的一缕缕昏黄的光泽,打在候车的乘客身上,很暖,暖到,把那些人棱角分明的脸庞都暖化了,远远望去,一片光影斑驳。
        这时,刚好有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不过30秒,它又启动离开了。
        车与我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来——站牌上指的方向,是家,也是团圆。
        那些候车的乘客里,有多少人,在等车回家呢!
        我没有急着走,而是站在那里等,等着下一个班车。
        于是,就有了后来视频里夜间公交车的那一幕。自我感觉很暖,很温馨,是个还过得去的空镜头。
        因为有了这一灵感,我特意告诉了我们小组主要负责摄影的那个组员说,记得要拍一些在夜间车来来往往的那种镜头,类似于车水马龙的那种,有用。
        他做的很好,拍的也很好,后来后期把他拍的那两段视频剪了进去,为视频作业添色不少。
        在评比作业的时候,老师强调说,是消息新闻。
        我当时心里的第一个想法是,完了完了,我跑题了。
        有心去做节日专题报道,反而弄巧成拙,毁了我们的视频作业。
        最后做出来的,类似于特别煽情的那种文艺片。
        我写的旁白,加上何那深沉的语调,把文艺和煽情做的更加地淋漓尽致了。
        对此,我深感抱歉。
        我不该那么懒,更不该那么任性。
        要知道,前期策划很重要,它是整个视频作业的方向。
        还有,在写策划之前,我必须未雨绸缪,写两个方案。A方案是现做,B方案是备用。做新闻,不能做没有准备的无用功,我要为我的报道负责。
        第一次惨重的失败,让我明白,有些事,不能依赖自己的喜好去做,我需要顾及的,是全局,不仅仅是我自己。
       
附(旁白):

* 视频最开始的旁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客车载着众人驶向家的方向,一路的霓虹灯,灼灼生辉。
       
*夜间车站等车的视频的旁白:
       
路灯下,众人都在等车。

站牌上指的方向,是家,也是团圆。
        
*视频最后的旁白:
        
不论距离家有多远,我们总要相信——

在家,总有一盏灯为我们亮着,
总有一桌菜为我们备着,
总有一个人在等着。

        十月

        十月份的实训作业是出镜采访,在我们作业只进行了一小部分时,我们小组新添了一位成员,她的到来,给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这一次,是啊喵负责前期策划,我负责出镜。而何负责摄影,组长负责后期。
        因为我对传统节日有一种深深的情怀,所以这个月,我们做的还是节日专题报道,有关重阳节的。
        不同的是,我们的主题上升到了守护传统节日,尊老爱老这一层面。
         起初是我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突然想到,重阳节就要来了,为什么这些药店没有搞促销活动呢?
        前不久的中秋、国庆假日,满大街都写着促销活动,甚至节假日前几天,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为什么重阳没有?
        这是为什么?于是,就有了这个策划的雏形。
        后来,啊喵来了。
        她接过这个雏形,写了一份很好的策划。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直接去拍了,但我们的策划却一直没有通过。
        电视出镜采访必须要有具体的事件作为切入点,还必须要有现场感。
        审策划的向同学说,要有切入点。
        而我们恰恰缺少的是切入点。
        最后,啊喵写了三次策划,终于通过了。
        第二天周六,我们早早起来就去了灰埠社区进行拍摄。之于那个所谓的切入点,到现在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或许一开始我选这个话题,本就是一个错误。接下来,就是一错再错。
        社区服务中心关门了,我们只好设置问题,尽可能地在还原重阳节那天所发生的事。      
        因为策划通过的那天,重阳节已经过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弥补画面感和现场感的不足。   
        我想说,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虽然最后做出来的视频还是差强人意,但我们的努力,对得起这份付出。
        那天,下着小雨。
        我们碰到了一个老人,他住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着。下雨天遇见老人不容易,我们不想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但看到他蹒跚的步伐,我们却迟疑了。
        最后组长说,那就拍个背影吧。
        于是,那个背影成了视频中最温情的一个空镜头。
        没有任何言语,我们用沉默来表达,我们想要说的话。
        有时候,比起言语,我更倾向于沉默。因为沉默也是一种力量,无声,却足以让人震撼!
        我喜欢这种沉默,恰逢其时的静默,恰到好处的控诉。
        我们还遇到了一位空巢老人。
        他说的那些话,在采访完之后我才听懂了。如果不是组长适时地止住了我,我可能会犯一个永远也饶恕不了的错误。
        他说,有钱就吃,没钱就凑合着。
        他的儿女已经很久都没有给他生活费了。
        听组长给我解释那句方言时,我的心像被人揉捏着一样,既闷又痛。
        那种痛,不是干脆利落的痛,而是钝痛,像被生锈了的刀一刀一刀凌迟着一样的钝痛。
        我们只能这样心疼又怜悯着,却无法帮助他分毫。
        这次报道,我们想讲的就是尊老爱老。
        可是,当面对和这个类似的事件时,作为记者,我们该做什么?而作为个人,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采访完的那一刻,我们已不是记者,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在这次实训中,我带着我记者的身份,也带着我个人的身份,一同参与其中。
        我想,我们所有的实训作业背后,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一些人生启迪。
        老师评价我们的实训作业时,和从前一样,有好有坏。
        但我心里却很清楚,我失去的,仅仅只是分数,以及一部分技能得以提升的机会。得到的,却是影响我一生的人生启迪。
        后来,在观看其他小组的视频作业时,我突然发现欧阳他们小组是有关小摊贩的相关报道。
        而这条线索,在我们策划一直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我和啊喵也曾考虑过。
        那个时候我在一家蛋糕店的直营店里兼职,有一天早上,城管来了,他们让超市的员工把外面打扫一下,说是接下来一个月都会检查。
        我心想,那些卖早点和摆夜摊的小摊贩们,这一个月一定不会出来了。
        果不其然,他们连续两周都没有摆摊了。
        这个显而易见的景象,我想的到,别人自然也想的到。
        只是那个时候我想着,城管很难碰到,再加上下雨,我们总不可能一直在雨里蹲点等城管吧。
        欧阳她们小组采访的是清洁工阿姨,就站在龙喜路那里,旁边的垃圾车里的垃圾比往常少了很多。
        这样的采访和拍摄,值得借鉴。
        我们如果当时没有犹豫,或许也会做这个采访吧。
        但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重阳节。
        比起小摊贩这样的采访,我觉得重阳节更值得我去做。
        因为我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的多。
        所以,这个月,我从未失去,而是一直在得到。
        得失间,我渐渐懂得了,有些失去不值得我悲伤,而有些得到,却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

       十一月

        十一月实训作业是人物专题报道。
        我们最初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咏志书店的老板娘,另一个是蜜雪冰城那家奶茶店的一位小姐姐,她的声音很有特色。
        老师说,咏志书店那家更好一点。
        30年实体书店的底蕴就在那里,有年代感,也有故事性,相比较之下,的确更好一点。
        那家书店我去过几次,也加了老板娘的微信。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个阿姨还是不同意接受采访。
        接连几天我一直在微信上软磨硬泡,阿姨一句都没有回复我。
        聊天记录全都是我的,阿姨只有一句语音,说的是拒绝的话。
        我很想去书店,当面去说服她。但后来冷静下来后想了想,阿姨第一次已经明确拒绝了我,后面我发了那么多,她一句都没回复。证明她是真的不愿意接受采访。
        不愿意就不愿意吧。我之所以放弃,也有我的个人原因。
        坐公交去火车站需要一个小时,那家书店就在火车站附近。来回两个小时,浪费的时间还不如另寻一个采访对象。
       最好近一点,放学后随时都可以去的那种。
       人物专题报道,既然是人物,如果不多跑几次,多深入了解一番,那就妄称“人物专题报道”了。
        想到这里,我就想到了灰埠菜市场。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杨阿姨。
        她质朴,善良,热心肠,更难得可贵的是,她的坚毅。
        多少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而她却走了出来。尽管那个时候的她,已经身为人母了,但这并不影响什么。
        提到丈夫去世时,她一直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我从她闪躲的眼光里,看到了闪烁的微不可见的泪水。
        她不仅仅是母亲,儿媳,她也是一个女人。渴望被呵护,被疼爱。
        但现实却不容她痴心妄想。
        五年间,她一个人撑着这个家,为母则刚,大抵如此。
        现在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儿子今年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
        我曾问她以后的打算,她是这样说的,我会一直在这里开店。
        或许是习惯了,又或者是,她享受现在的生活。
        平平淡淡,大抵就是她所期望的吧。
        我也是从小就在村里长大的孩子,知道走出山沟沟的艰辛与不易,也明白“走出这里”是很多孩子的愿望。
        只有走出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只有走出这里,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良机。只有走出这里,我们才能更近一步地改变人生。
         结婚23年后,阿姨才走出大山的。
         而我何其有幸,初一便去了县城。
         也许是时代不一样了,但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即便时代变了,但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变的。
         在我看来,不论自己多大年龄,只要你愿意,这世间从来没有做不到的事。
         我庆幸我放弃了书店的那个方案,若不然,我可能就遇不到杨阿姨了。
         后来我才知道,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得到。放弃无谓的选择,你将还拥有再选择的机会。
        我想,我的选择是对的。
        老师在评论的时候说,缺少一些画面感。
        长篇大论会让人感到疲倦,如果能将部分言语转化为画面,就会更加生动了。
        有两个小组的视频,从开始到结束,满满都是美感和内涵。
        我觉得是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这一次实训作业,总的来说,比前两次作业进步了很多。我觉得主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就是在不断地磨合中产生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
        感谢我的小组,谢谢他们所有人。

        再遇见

        电视采访与写作的课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期间,我学会了顾及全局。
        我知道,新闻不是我一个人的新闻,而我也不仅仅是在为我一个人做新闻,
        我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做。
        我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得失间,我懂得了“得即失,失即得”。
        然而,在专业能力上,我却是失败的。
        我的采访提纲、采访思路,很多都是乱的。
        最后勉强有了主线,有了视频该有的样子,但画面感却不足。
        我想,除了老师布置的实训作业外,在课余时间自己也可以实践一下。
        平时多看看一些纪录片或者调查新闻的视频,里面的拍摄手法、采访思路等都可以学习一下的。
        虽然我也有看过,却看得马马虎虎,一知半解。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明明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为什么Ta做的比我们好呢?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勤快罢了。
        勤能补拙这一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言。
        我就是一个挺笨的人,做什么都比别人花费的时间长。
        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只要做好了就好。
        现在大二上半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还有一年半,我就要毕业了。
        希望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些专业知识。
        做自己该做的事,我相信,那些知识总有用的到的那么一天。
        是时候对电视采访与写作说声再见了,但我相信,我们还会再遇见的。
        等到再遇见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对你说声,谢谢!     
        谢谢你,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