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越发觉得,人世间最好吃的美食,莫过于家常便饭了。
我是陕西人,吃不惯湖南这里的饭菜。不仅仅是因为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品尝不出饭菜里所蕴含的那种特有的“情”。
也许很多人会产生疑惑,吃个饭还能品出“情”来?
是的,饭菜的确有“情”,但这种“情”,大抵只有身在他乡的游子可以品尝出来吧!
而我,恰恰就是那在外读书的半个游子。
那天九月九重阳节,恰好也是我的生日。我身在长沙,但心却在念着我的故乡。
这时刚好下起了小雨,透过不断游移着的雾气,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高塬。
那里,就是我的故乡,就是我心心念念着的高塘塬。
因为正值饭点,我看到了村庄的上空漂浮着的袅袅炊烟。
潮湿的空气里,混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如果仔细闻,还有炊烟和饭菜的味道。那么淡,却又那般让人难忘。
奶奶此时也在做饭,她在烙饼,烙葱油饼。
她先往揉面盆里倒了足够份量的面粉,然后将盛在碗里的开水均匀地倒在面粉上,一边倒,一边用筷子和面。
奶奶说,在和面的时候要一次性把开水加够,注意在给面粉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倒均匀,要不然后面在揉面团的时候会出现很硬很硬的面疙瘩,烙出来的饼就不好吃了。
当面粉被搅拌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雪花状时,可以给上面洒上一点冷水,只要一点点就好了。
洒完水后就可以开始揉面了,揉成一个外表光滑的面团。
取一块干净的抹布,用水打湿之后,再将这个面团包起来,让它自己发酵。
15分钟过后再取出面团,将它揉成条状,然后再将这个条状的面分成小块小块的面团。
将小面团用手搓成条状,放在案板上压平之后,再将其擀成圆形的薄片。
往上面刷上一层油,在油的上面,洒上适量的盐和葱花,用手,也可以用刷子把盐和葱花弄均匀。
将这个薄面皮从前向后进行折叠,就像折纸扇那样折叠面皮,最后折成约一厘米的长条。
将这个长条盘起来,打一个活结,将面头压在饼的下面。
用手指略微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约0.5厘米厚的饼胚。
一般一个大面团会分成两个小面团,小面团又会分成更小的面团。一次弄下来,会有十五个左右的饼胚。
做饼胚是个细活,它从一开始就要确保葱油饼的味道和松软程度,不能有丝毫马虎。
那么接下来的烙饼,就是个技术活了,更不能马虎了。
火候是烙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没有之一。
我们那里烙饼一般会用麦秸或者干草,以确保可以随时改变火的大小。
往锅里刷一层油,等油八分熟的时候,再将饼胚一一放进去,围成一个适中的圆圈。以确保它可以保持热度又不会被烤焦。
刚开始火应该大,后面根据葱油饼熟的程度,将火一点一点地变小。
葱油饼有两面,两面都要烙,而且隔一会儿就要翻一次,不能让它烤焦。
等到两面都泛着金黄色并且有一点点焦的时候,葱油饼就烙的差不多了,而且这个时候它的葱香已经完全溢出来了。
与葱油饼搭配的菜,就属西红柿炒土豆丝了。
本来是醋溜土豆丝,但奶奶说,炒菜就讲究色香味俱全。
于是,奶奶就往土豆丝里放了西红柿和绿辣椒,而所谓的“醋”,就不用放了,它已经被西红柿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