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伊始,总会下那么几场倾盆大雨,今年也不例外。
我一向不喜欢倾盆大雨,总觉得它没有绵绵细雨来得有诗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却突然爱上了倾盆大雨。
记得高一来咸中报名的第一天,便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那一天我没有带伞,被淋成了落汤鸡。
高考前打扫考场的那一天,是正式告别咸中的最后一天,那一天也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依旧没有带伞。
许多同学都在大雨里慢慢走着,我也一样,我们似乎都是在缅怀着这最后的高中时光。
大雨滂沱间开始,大雨滂沱间结束。
高中毕业后的我们,就这样散落在了天涯海角。
记得最初的我们,还只是一块块玉石,因为长期被埋没在山石间,早已分辨不出曾经的模样来了。本以为自己一生也就这样了,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不被认可,不被赏识,我们很多人都想要努力走出这片小天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雕琢玉石的师傅们却告诉我们说,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自己愿意,即便是万里征途,跋山涉水,也会咬紧牙关走完。
是的,在哪里学习都是一样的。更可况,我们相信,我们所在的这所百年名校,自然当的起它“百年名校”的名号。
少华苍苍,渭水央央。君子之风,与之久长。
离开母校一年之久,却一直记得这句话。不是因为它早已被我们咸中人所熟识,而是因为,它早已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无论发生什么,也永远都不会被抹去。
诚然,我并不是什么“君子”,纵使名字里还有一个“君”字。但我却一直努力恪守着我们咸中人该遵守的原则——尚德,精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都会告诉自己说,尚德。
也许别人会说我做作,矫情,但我知道,我不是,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罢了。“尚德”二字,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也改变着我的心性。
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喜欢独处的人。有时候路上遇到同学,却很难聊起一个话题。生怕别人说我无趣,呆板。但事实也就是那样,我本就是呆板无趣的。
因为喜欢安静,所以在安静中,我都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书,写作,偶尔写上几封没有地址的信,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去一些老书店看看。下雨天闲来无事,盯着窗外的雨水发呆。心里却想着是否可以收集一些雨水煮茶,或者想着庄稼地里的庄稼,是否会因为这场及时雨而得以丰收……
脑海里奇奇怪怪的想法,落笔间,都化为了文字。或文艺,或犀利。文艺过头了,就成了矫情。犀利过头了,就成了刻薄。但我却从未刻意收敛过我的笔锋。
不是不敢,而是不想。但后来写的多了,渐渐地,我慢慢懂得了何谓“精业”。
无论做什么事,它终归有它的原则所在。别人最初会念着我年少,不懂事,原谅我的肆意妄为。但时间久了,我的任性,会一点一点磨光别人的耐性。
既然选择了写作,那么就要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即便最初难免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但久而久之,在一遍又一遍欣赏他人的文章时,渐渐地就会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好像那“井底之蛙”一般,不知天高地厚。
可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腔孤勇,但也要知道,光有勇气和一腔热血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能力。
不是说懂几个专业词汇,就代表有能力。一个人的成功,哪有那么简单啊!
就拿写作来说,不是说光有故事框架就可以了。写作,也是需要灵气的。
写的普普通通、毫无新意可言的作品多的去了,不差我一个。
既然选择了写作,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多写,多看,多学。许多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都是需要自个去琢磨的,别人说的,最多只是一个经验之谈。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Ta的经验之谈变成我的,然后一点一点琢磨透彻,最后升华一下,变成我的经验。
拾人牙慧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一味地拾人牙慧,最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所谓“精业”,大抵如此,但还有更多,需要我慢慢去想,去探索。
“尚德”、“精业”,高中毕业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种种,不过就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罢了。
我想,如果没有咸中母校,如果没有我的那些恩师们,那么此刻的我,又会是什么模样?我不敢想象。
我想着,一定是粗鄙不堪的吧!
暑假里,我无数次路过母校,也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进去看看,但我最终却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