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岸文学重新交汇的先行官——从文学角度看其在大陆的传播和经典化的因素 首先,是作者本人的文学地位与研究价值,白先勇作为新时期两岸文学交流欣欣向荣之际第一批率先进入大陆视野的台湾作家,可以说是与大陆文学主动交汇的先行官。而白先勇本人在台湾文坛的地位足以代表台湾现代文学的崛起,文学作品最能够代表作家的思想理念和人生价值观,因此,作者本身的研究价值足以为其作品带来充分的关注,而《台北人》作为白先勇作品中的佼佼者,自然会成为大陆学者,乃至读者强烈关注的对象。
其次,《台本人》,本身所包含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全书一共十四则短篇,每篇手法各异,其中所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永远的尹雪艳》中“永远不老的尹雪艳”是当时台湾交际社会征服众人却似乎永远孤独的名女形象;《游园惊梦》中的钱夫人,本是身份平平一介民女,被大将军钱志鹏看上,得了个填房的名分,她获得了财富和身份,却空有荣华的生活,却换来内心的空虚与失落,从台上人人追捧的主角,变成台下的看客,在钱将军故去之后独自消磨寂寞的人生,落得个空自怜的下场;《岁除》之中历经战争与硝烟,曾经拥有满腔热血和赫赫战功而如今沦落到成为伙夫的前国名党军官赖明升;这些鲜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台北人》文学手段的成熟,也是从白先勇打开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最佳途径。 同时其语言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作品的语言将文言文、白话文语现代白话进行了有机结合[2],形成了白先勇本人独特的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同时有充满古典文学意味的语言风格,可以被称为台湾文学中的典型。最后,《台北人》的传播是两岸文学交流的浪潮之下的必然结果,大陆与台湾本身一体,却因为战争、历史、革命等诸多客观因素产生了多次隔阂,文化的差异使得两岸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大陆对台湾文学文学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透过文学看社会本质,看思想和价值观,可以有利地推动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相互了解,也有利于壮大整个民族的文学发展。 三、民族历史归属感的内心呼唤——从历史角度看其在大陆的传播和经典化的因素 《台北人》不论是从书名还是内容来看,都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怀乡意识”,书中每个故事中所塑造的人物,都背负着一段或辉煌,或沉痛的过往,而这些过往最终所凝聚成的,是一种浓重的“大陆情结”,这是书中所有人物的身上的一种共通的情感,他们是“台北人”,也是流落台北异乡的“大陆客”,是等待归去的思乡灵魂。这种“大陆情结”自然而然地被大陆的读者与研究者理解为一种迫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更进一步的爱国之情,这样的故事性以及先入为主的情感共鸣使得《台北人》轻而易举地受到大陆读者与研究者的青睐。这使得其在大陆的传播之路从初始便颇为顺畅。这体现出台湾与大陆之间无法割舍的民族血缘意识与民族的归属感的共通,这是战争和政治所导致的分割所遗留下的隔阂之中斩不断,理还乱的人文情怀。也正是这种人文情怀,为《台北人》在大陆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四、两岸文化的交流愿望——从文化角度看其在大陆的传播和经典化的因素 《台北人》在大陆的传播历程与结果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的体现,在新时期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日渐繁荣的态势之下,两岸文化的交流互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北人》之中所展现的当时台湾的社会交际文化、阶层文化、市井文化与语言文化,都是大陆所想要了解的方面,每一则故事都是现实社会的文学映射,每一个任务都是社会阶层人员的真实人生。同时白先勇在创作《台北人》的过程中所体现在作品中的昆曲文化、中国传统美学、古典文学以及宗教文化,已经体现出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这也是《台北人》得到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的一部分因素。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台北人》作为新时期大陆与台湾文化文学交汇的先行者之一的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在大陆的传播历程可以算得上是一帆风顺,两岸“爱国”精神的互通、书记出版评论等媒介的广泛运用、学术界的大力研究以及演绎话书单的大力支持使得其不仅在大陆得到极高程度的接受和最终达到经典化的结果,这来源于两岸文学交流的意愿、作品本身的高度文学价值、民族归属情怀的影响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趋势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金传胜.白先勇作品的大陆传播与“经典化”过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第21卷第5期.2016 [2]吴姗珊.浅析白先勇《台北人》艺术特色.[J].求知导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