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介绍赵相如《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对比研究》之一
(2020-10-03 15:28:3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语言文字 |
笔者在所著《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书中已经指出过,在古代雅言汉字与阿尔泰语口语词汇之间,存在着随处可见的、严整的对应关系。
汉语和阿尔泰语中都有同音不同义现象,即一音多义情形,如比较古代雅言汉字与阿尔泰语口语,可以发现,这两种分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即使在一音多义情形中,也存在整体重合的现象,成批的一音多义字竟也能一一对应!但笔者的书中举例不多,如144页:
悟,古突厥语读作“吾”o,同样是“想通”的意思;
寤,古代突厥语读作“吾”uu,同样是“睡觉”的意思。
瘸,古突厥语读作qat,同样是“腿有病”的意思;
加,古突厥语读作qat,同样是“加入”“加上”的意思。
夹,古突厥语读作qap,同样是“口袋”的意思;
夹,古突厥语读作qap,同样是“抓住”“携带”的意思。
发,满洲语读作afa,同样是“出去作战”的意思;
发,满洲语读作afa,同样是“交付文书”的意思。
齿,古突厥语读作tis,同样是“牙齿”的意思;
雌,古突厥语读作tisi,同样是“母”的意思。
哥,古突厥语读作og,同样是“哥哥“的意思;
歌,古突厥语读作og,同样是“称颂“的意思。
阳,古突厥语读作yan,同样是“太阳”的意思;
样,古突厥语读作yan,同样是“样子”的意思。
域,古突厥语读作il,同样是“国家”的意思;
依,古突厥语读作il,同样是“附属”的意思;
这两种语言之间,同音多义词也严整对应,已经不是偶然巧合能解释得了的,其实是雅言汉字与阿尔泰语口语之间有渊源关系的反映,它说明汉字最初表达的确是多音节的匈奴语。
最近笔者意外地读到了赵相如先生的《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对比研究》,惊喜地发现,在同音多义词对比研究方面,赵先生的研究要比笔者要更为深入,书中举例也更丰富。他的研究也从根本上支持笔者提出的汉字起源的理论,为此,笔者拟分五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一下他这方面的研究成功,以飨同好与网友。
赵相如,1930年12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56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工作。他在维吾尔语和国内突厥语族语言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他还于20世纪70年代,在新疆先后发现两个濒临消亡突厥语方言,即自称“土尔克”人和自称“艾努”人的语言,他抢救性地记录下许多这种语言资料,为此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优秀奖。这部《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对比研究》则是赵先生最近才出版的著作。
我国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等,此外还有中亚各国的阿塞拜疆、土库曼、巴什基尔、阿尔泰、雅库特,土耳其等民族语言。赵先生认为,汉语和突厥语的接近程度,远远超过阿尔泰语系中任何一种语言,古汉语早已消失的一些重要特征,都能在突厥语族语言中随处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赵相如说,他此书的目的,是在于揭出汉语和突厥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同异,并透过语言的表层现象揭示语言背后深层隐藏着奥秘,用语言事实说明汉语和突厥之间早已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为我国汉语史的研究或上古汉语的拟测,及古汉字“音值”的确定提供确凿的佐证。
以下内容都是从《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对比研究》摘录而来。
突厥语在世界语言的形态结构上属于黏着语类型,通过对突厥语词形态的分析,尤其是突厥语族诸现代语言中的单音节根词,或由汉突(即:由单音节结构的古汉语关系词与突厥语词素)珠联璧合,交互辉映的各类基本词汇中,发现:突厥语语词概念的许多基本词汇,特别是其中具有-p/-t/-k塞辅音结尾的单音节根词,与古汉语(或称“孤立语”)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类单音节根词或由根词“合壁”的基本词汇,不论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抑或是从原始意义引申出的意义,或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时的不同含义,在汉突两种语言的合壁词中都是基本相同的。
词根(或称“根词”)是表示词的基本意义的部分,是词义的基础。而突厥语的形态变化是通过在静词词根和动词词根上黏附各种词缀(或称“附加成分”)表现的。不管词根后面黏附加多少附加成文,离开了根词(词根),任何词缀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这类语言线索确为我国民族关系史或语言史上值得重视的大问题。至于要得出具体准确的结论,两者究竟是相互借用关系,还是因历史上民族融合,同化呈现的语言“底层”关系等,暂时搁而勿论。
如果深入探讨或考查,当然还可以清理出它们是同出于一源,有亲缘关系,抑或是本非同源,只是由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渗透及借用,或传播的影响等原因,从而造成同一的现象。
这类在突厥语族诸现代语言中遗留的极为深广的与古汉语有关系的词,从我国境内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土尔克语,图瓦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至中亚各国的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巴什基尔语,库慕克语,诺盖语;直至西亚的现代土耳其语等突厥语族语言,都能从中寻觅到我国上古汉语的踪迹,并且千百年来,在这些语言中得到了继承,丰富了这些语言的词汇宝库。
《突厥语词典》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语言大师麻赫穆德·喀什噶尔于11世纪70年代(1074年)间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一部语言学著作。不但是一部研究中亚中世纪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一部研究维汉民族关系史和维吾尔语(包括突厥语族语言)与古代汉语接触史及文化交流史的忠实记录。《突厥语词典》收录的词条中,有不少具有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音韵特征的语词,可谓俯拾皆有。
只有在单音节根词的后面接缀不同的附加成分的双音节以上的语词,才能称为“黏合语”。但是黏合语类型的形态结构的语言,却又是在单音节的古汉语关系词,即汉突“合壁”的基础上形成的。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维吾尔语至今保留着古汉语入声韵收-p/-t/-k/韵尾的特征
以中古汉语与上古汉语比较,在语音上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即舌音和唇音的分化:“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古无清唇音,清唇读重唇”。这一论断是清人钱大昕的发明的。在《广韵》中唇音还没有分化,而唐季沙六守温的三十六母中,唇音已分化为重唇和轻唇两类:重唇“帮,滂,并,明”;轻唇“非,敷,奉,微”。同时在《广韵》中已有舌头与舌上的分别。除“端透定”外,还有“知彻澄”。这种情况,除现代维吾尔语和现代汉语闽方言外,汉语方言中早已消失。
1,试举现代维吾尔语中保存的舌头音(即端系字)为例:
现代维吾尔语
tik(直的,陡的);确
tik-(栽。种植,树立):
tik-(放置,搁上):
tik-(缝,缝纫):
tik-(投掷,抛):
tik-(纺织,纺织“业”):
tik-(矗立,伫立,耸立);
tir-(塞入,填塞,充满);
toqu-(〈toq-u织也〉);
torra(斫,削):
tεg-(到……去,女子出嫁):
tirε–(支,顶,搭):
2、试举起现代维吾尔语至今保存的读重唇音的语词为例:
现代维吾尔语
baq-(服侍,赡养,看守):
baq-(服侍,赡养,看守):
baq-(覆盖,掩盖):
baq(吉祥,幸福):
bar(带子,捆子):
baRla(束缚):
baq-(看,观看,瞅):
baq-(吃,吃“饭”):
bar-(去,到,行,走):
bar(有,所有的,全部的):
bas(盖章,画押,按指印)
baz(古代回鹘文《金光明经》)
以上的例证,可以说现代维吾尔语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参与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
突厥语族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现代维吾尔语(或其他突厥语言)里,保留着一些上古汉语读入声,而在中古汉语转为去声的字,它们至今仍读作入声的字。从而构成了突厥语族语言的又一大特征。
“古无去声韵”,这是清人国学大师段玉裁的发明。其《四声论》云:“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人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
试举现代维吾尔语里古汉语关系词为例
中古去声韵读入声的字(词)
Pit(或读bit“虱子”):螕(古)帮脂
Pyt-(或读bit-“收口,愈合”):闭(古)帮质
Pat-(日落西山,隐藏):蔽(古)帮月
pyt-(庇佑,保佑):庇(古)帮脂
Bir(或读ber-b3r“赐”“给”):畀(古)帮质
Bir
(“一”数之始。“鼻”始也。):鼻(古)并质
T∫aq-(疾,速,促,赶快):趋(古)清侯
t∫aq(趣味,兴趣,玩笑):趣(古)清侯
t∫3K-(刺,刺入,扎):刺(古)清锡
Tiq-(或读teq-tïq“塞入”):寘(古)端职
Tik-(放置,搁上,置业):置(古)端职
Jεt-(或读jet-d3et。至,到达,够):至(古)章质
Jaz-(或读dəz-d
az。写,记)至(古)(志:古文识)章之
Jaq-(燃烧,点,点燃):燿(耀)(古)余药
上面的每一个例词中,都能在汉文典籍中寻到它们的古读及释义,从而显示出突厥语族语言与中原华夏文明和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研究突厥语言与古汉语关系词之间的联系,有以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研究突厥语言中的古汉语关系词,对于揭示操突厥语各民族的语言史、文化交流史或词源学等问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深入研究,发掘突厥语言中的古汉语关系词的成果,可为我国语言学界深入研究汉语的历史和构拟上古汉语及“音值”的确定,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三,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原文明的北进历程提供确凿的语言旁证。
维吾尔语亲属名称的语源研究
本文试图以现代维吾尔语的ɑtɑ“父”, ɑnɑ“母”,ɑkɑ“哥”,ɑftʃɑ“姐”以及ɑpɑ“母亲”或“祖先”,dɑdɑ“父亲”等亲属称谓为引线,跟古代汉语中的关系词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关亲属名称进行比较,追溯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探索这些亲属名称的语源问题。
古代汉语
ɑtɑ
tɑtɑ
古汉语读入声的“大”(*dɑt)字,在中古及现代有他盖,东故,登嫁,杜卧四切。或读代(dài),读度(dù或duò),读堕(duò),读泰(tài)等,而义则同。
段玉裁曰:“凡今去声之字,古皆入声。大读入声者,今惟会稽大末具独有古语耳。”(以上见《中华大辞典》第444页。)
爹为形声字,父为形,多为声。爹字《说文》未收。而“爹”字上古属歌部端母,读音*tɑ。《广韵》“屠可切”音舵(duò)。
《广雅·释亲》:“爹,父也。”广韵·哿韵:“爹,北方人呼父。”
《南史·梁书·始兴王憺传》:“民为之歌曰:始兴王,民之爹。可知六朝时“爹”字尚读“堕”音或“多”音。
《资治通鉴》第233卷第7页指出,790年左右,回鹘人称父为“阿多”。这段史料记载非常重要,它使我们得知古代回纥人(维吾尔族的先世)早在距今1200多年前,便采用了古汉语词头或前缀的[ɑ],来构成表示亲属称谓的名称。称为“阿多”,亦即“爹”字读多音的历史凭证。
又据《旧唐书》一九五《回纥传》:“(阿啜)可汗曰:‘儿愚幼无知,今幸得立,惟仰食于阿爹’”。《唐会要》均称回鹘谓父曰“阿爹”。
《突厥语词典》中收录的称父为“ɑtɑ”和现代维吾尔语或其他突厥语族语言中的“ɑtɑ”或“ɑtε”为对音。
ɑtɑ是古汉语“阿大”和“阿爹”的对音;也同样是回纥或回鹘文献中的“阿多”和“阿爹”的对音:
哈萨克语
乌孜别克语
塔塔尔语
现代撒拉语里“父亲”读 ɑbɑ,与古代同鹘语的读音相合。
麻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词典》里对ɑbɑ“父亲”一词语源的注释,认为ɑbɑ是“tybytt∫ε”(即“吐蕃语”,今古藏语)中来。
古代突厥人称祖父或祖先的“ɑpɑ”称谓,似乎与古汉语的“阿父”有同源关系。因为汉语“父”字的古意或通“甫”。
ɑ-n
i
ɑ-buɑ
而临夏八坊地区的回族称母为“阿娜,”亦即古汉语的“阿奶”或“阿嬭”。
哈萨克语
笔者对维吾尔语的调查:南疆一带如喀什地区称母谓ɑnɑ;北疆的伊犁地区称母谓ɑpɑ,不说ɑnɑ。而在南疆喀什等地区既可称母谓ɑnɑ,也可称ɑpɑ。
在现代乌孜别克语里称“母亲”,读作 ɑnε或aji
ɑji在乌孜别克语里是母亲的昵称或尊称。儿女当面直接呼母只能称ɑji,为亲爱的妈妈或家母的昵称。绝对不能呼ɑnε。只有对别人称述时才可以说“ɑnε”。
上古汉语亲属称谓有兄无“哥”。
有学者认为,古汉语的“哥”专用以表达“兄长”或“阿哥”的含义,可能借自古代回纥语中的“阿哥”或“哥哥” ɑkɑ“阿哥”。
《汉字源流字典》第1013页“哥”字条说:“魏晋后鲜卑族进入华北地区,其语称兄和父辈为‘阿干’(ɑkɑn——引者拟音),后讹为:‘阿哥’。
‘哥’在鲜卑语中兼指兄和父辈,唐代的‘哥’也可兼指父、兄。”
[ɑ]词头前缀是否为鲜卑语所固有,抑或是借自古汉语?《魏书》(卷一百一)《吐谷浑传》云:“鲜卑呼兄为阿于。”
清代阿哥谓皇子的通称。清不立太子,皇子生后,只按排行称阿哥。因此,清代满俗,父母或称儿子为阿哥。
现代维吾尔语里ɑkɑ“阿哥”这一称谓,源于古代回鹘文献中的“ɑqɑ”。
与古汉语一样,在现代维吾尔语书面标准语里ɑqɑ“阿哥”也同样表示对人的昵称和尊称,义为老兄、老哥或大叔等。如:
ɑqɑ
先生
在新疆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的维吾尔族大家庭中,有年迈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年迈的祖父母或年轻的父母往往喜欢教后辈子孙称祖父为ɑtɑ或dɑdɑ“父亲”,称祖母为ɑnɑ或ɑqɑ“母亲”;教儿女呼自己为ɑkɑ“哥哥”和ɑt∫ɑ-hεdε“姐姐”。而年轻父母却呼自己的儿女为ukɑ“弟弟”。ɑpɑ“母亲”(阿婆)或ɑpɑ“祖先”(阿父)等,这些亲属称谓与古汉语关系词和现代汉语对比分析,它们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毋诵置疑的。
土耳其民主革命的缔造者和先驱者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共和国报》(1936年8月26日)第一版上以《Atɑ一词如同土耳其民族一样古老,如同阿塔图尔克一样属于我们》为题,作者指出,“全世界不同民族的孩子不可能在同一时期都使用表示‘父亲、祖父’意义的‘ɑtɑ’一词……在土耳其语中,该词的形式和意义自古至今毫无改变地保留了下来,可见它是一个纯土耳其语词”。
但作者认为,古代回纥语或现代维吾尔语称“哥”或“阿哥”的ɑqɑ或ɑkɑ,都是从古汉语中连词头的“ɑ”和词根的“kɑ”(哥)整体借入的。
不过,在我国北方各民族语言中,像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中,如东乡语的ɑ-dɑ“父”(阿爹),土族语的aa-bɑ“父”(阿爸);满语的a-nie-ə-nie“母”(阿奶),土族语的aa-ma“母”(阿妈);满语的ɑ-gə“哥”(阿哥),达斡尔语的a-kaa“哥哥”(阿哥),保安语的ɑ-Gɑ“哥”(阿哥)以及达斡尔语的ə-kəə“姐”(阿姐)等带词头[ɑ]及其变体构成的亲属称谓,是否也都是从古汉语中连词头ɑ和词根整体吸收的?这是一种很有趣有语言现象,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必要。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