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军利
吴军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1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2018-08-05 20:35:2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吴军利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第3节第二课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本节以数学文化背境引入课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完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公式探求过程所蕴涵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初步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和数学的严谨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1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类比。

五.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数学文化背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学文化背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也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有些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问题4如果我们把(1)式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2,得到(2)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问题6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三)类比联想,构建新知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7如何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的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注: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两边同时乘以公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后会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在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两式作差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不忙揭露错误,后面再反馈这个易错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8:“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对不对呢?这里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能不能等于1呀?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那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时是什么数列?此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你能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这里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如何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注:公式的理解

   知三求二: a1 an  Sn

   n的含义:项数(通项公式是qn1);

   q的含义:公比(注意q=1,分类讨论);

   错位相减法:乘公比(作用是构造许多相同项)后错开一项后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学生归纳,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问题9: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依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错位相减法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2)提出公比q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3)累加法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 应用公式,深化理解

1在等比数列{ an }中,

       (1)已知a13q2n6,求Sn

       (2)已知a1=8q=1/2an =1/2,求Sn

       (3)已知a1=1.5a4=96,求qS4

       (4)已知a1=2S326,求qa3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公式,理解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体会方程思想。

2等比数列{ an }中,已知a33/2S39/2,求a1q

【设计意图】:注意公式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3求数列{n+ }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进一步体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练习1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8项和;

练习2a3= S9= ,求a1q

练习3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六)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问题10: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之处老师补充说明。)

1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

                   q1,Sn= =

q=1 Sn=na1

2方法:错位相减法(乘以公比)

3思想:分类讨论(公式选择)

(七)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了。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八)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1)阅读本节内容,预习下一节内容;

 2) 书面作业:习题P30    8 .10

3)拓展作业:求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