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组第三届语文学科节活动总结

(2018-03-15 21:52:27)

 初中语文组第三届语文学科节活动总结

本学期,依照学校“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扎实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的教学工作要求,在学校教务处统筹规划下,由初中语文教研组与高中教研组联手开展了第三届语文学科节活动,活动持续整个学期,集中展示于第1314周。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可以用开学初教研组会上关于活动的要求和预期目的来概括:设计妙、学生爱、开展实、重过程、出成果。整个活动不仅达成了浓郁诵读传统经典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息,还挖掘发挥了初中语文组各位老师的才华和潜力,锻炼提升了老师们的组织辅导交际能力,考验了初中语文组筹办大型学科活动的能力,极大地加强了组内凝聚力。活动不仅投入了整个初中语文组老师和全体学生们的热情精力、聪明才智,也使师生们共同感受到语文久违的美好与魅力。

记得学期初,第一次教研组会上,教研组就将筹办好语文学科节列为本学期四件大事之一,并明确定位,要求全体组员认真对待,绝不敷衍,精心设计,将其看作发挥语文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浓郁学风,落实学校“书香校园”的绝好契机。并对整个活动提供了教研组的整体设计构想,后经备课组细化整合,多次碰头商议,形成详尽的活动最终方案。

   本次学科节活动遵循长期与短期结合,展评与展演互补,静态与动态相映,继承和发扬相济的原则。一、全员性长期活动有:1.“诗词相伴好读书”早诵活动。这是对之前“一周一诵经典”经典诵读活动的继承和发扬。要求每日早读开始5分钟晨读,板书活动名称,内容教以教材中诗歌与教师拓展诗歌为主,诗和译文并举,齐读。2.“传统文化每周见” ,与政教口小整合,发挥学科育人作用,每周下午一节微课,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文化,每次讲一个国学的点像诸子百家、仁义礼智信等等”皆可。二、全员参与性短期活动:1.“校园处处有诗意”,书签制作展评和“踏雪寻梅,中国意味”古诗文团扇制作、笔走龙蛇硬笔书法展评活动。对书签团扇硬笔书法制作的尺幅、纸张、成品外观、展评方式、布展要求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三、节目类短期活动:初一语文组参加碑林区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初二“诗词与阳光同行 阳光与诗意共舞”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初三舞林大会之诗词背诵。还有一些预设的活动因与学校的五月中旬整体活动安排冲突,忍痛割爱,比如:古诗词改编歌曲演唱(《甄嬛传》主题曲《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诗歌配舞(伴奏乐必须为经典古诗,例如“江南可采莲”)、相声表演(比如“满腹经纶”类,插科打诨,调侃生活中语言运用不当闹笑话的现象、脸谱歌(学生自制脸谱,着京剧服饰表演歌唱“脸谱歌”)、课本剧、语文学科节徽标设计讲解等。凡此种种,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即令学生喜闻乐见又使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渐染。

语文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老师。活动是学生们参与语文生活的一个过程和平台,所以本次学科节所有活动都有一个前期全体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产生优秀节目与作品,并通过集中展评或展演来呈现精彩。为了激励学生争创优秀,形成励志上进的风气,我们为每个展评及展演类活动都设立了不同等次的奖项:初一团扇制作:参与学生有410人,一等奖8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24人。区级中华颂朗诵比赛:参与学生16人,名次还在等待中。初二书签制作:参与417人,一等奖24人,二等奖40人。古诗词诵读比赛:参与157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初三诗词硬笔书法展,参加人数350人,获奖人数为:27人。舞林大会,参与350,最终获奖的28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优秀个人2名,擂台英雄1名。

学生的充分参与使活动充实丰富,老师的精心预设和组织使活动张弛有度。时至今日,再次回顾,很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很多感动依旧历久弥新。

先说展评类。

如初一初二的古诗文书签和团扇制作展评,由于前期宣传到位,准备充分,方式新颖,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灵感四溢,佳作纷呈。布展时,饰以藤蔓和轻纱,营造出古典的浪漫和意境,引得师生驻足围观欣赏,品评赏析,拍照留念。初一的团扇作品,还选出48件优秀之作,参加学校的义卖活动,为“星星福利院”的孩子们奉献一份爱心。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作品,有的体现读书的几种境界;有的反映古人读书的感悟;有的传达自己做人的人生信条……小小书签与团扇有“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含蓄之美;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之美;有“悠悠闲处作奇峰”的优雅之美;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清新之美;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之美。可谓“百般红紫斗芬芳”“精美、精妙、精细”。 方寸书签,一面团扇给人惊喜,让人感动,令人思绪纷飞,引人渐入佳境,带给制作者与欣赏者,一份恬淡,一片书香。

初三年级虽处于紧张的备考中,但对于语文节活动却丝毫未有应付之嫌。相反,备课组长肖改燕老师将其视作调剂初三紧张复习生活的一记良药,精心筹备,有序部署。其中,笔走龙蛇硬笔书法展活动的开展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规范书写对中考的至关重要性,优秀作品的集中展评改写了学生对同学书写能力的定式思维,冲击了学生长期的书写审美疲劳,激发了写好字的良好愿景和期待。

再说展演类 。

初一语文组参加的碑林区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由教研组长孙冰老师完成作品创作,帮助初一备课组选拔人员,传授比赛经验,备课组长王梅老师带领组内四位老师,分工合作, 在不到两周的备赛时间中,完成角色分配,多媒体制作,添加动作,动作协调,与音乐配合,服装的选定租借等。这期间,最令人感动的是,组内成员服从组长的安排,主动自觉,精益求精,想法设法提升自己所承担人物的质量。比如岳媛老师,倾情投入,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出了配合朗诵的视频,虚心求助李心茹老师,使作品锦上添花。王红平老师负责服装道具的搭配,她利用课余时间,不遗余力跑遍多家租借服装的店铺,挑选、搭配、试穿、调换,她毫无怨言,不厌其烦,直到符合作品要求。虽然比赛的最终结果还未尘埃落定,但活动过程学生的认真投入,争先奋勇,师生的推敲演练,苦心孤诣,已然使这个过程让人感动,成为师生吟诵古诗词路程上难以忘怀的一道美好风景。

初二的“诗词与阳光同行,阳光与诗意共舞”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开场便以八个班依次齐诵古诗词的热烈气氛拉开了序幕,过程中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尤以初二三班张怡婷、张晨曦两位同学的作品《长恨歌》令人拍案叫绝,时而温情倾诉,时而奔放热情,时而娟娟细语,时而豪情壮志,深深地打动了全场的嘉宾和同学们,赢得了多次掌声雷动。比赛结束,却余韵绕梁,令人回味不断。

初三舞林大会之诗词背诵比赛活动,虽然由于时间冲突而多次被调整,却丝毫没有影响初三师生比赛展示的热情。比赛那天,28名来自各个班级的选手,个个精神饱满、志在必得,整齐地就坐于赛场,组成强有力的阵容,气氛既紧张又热烈。“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飞花令”这一轮比一轮紧张激烈的角逐,紧紧地攥住了全场师生的心跳,台下安静,台上紧张,有的选手对答如流,有的选手若有所思,有的选手沉稳老练,有的选手快人快语,他们的回答不断赢得台下观众与评委的如雷掌声。主持人杨燕老师自然、娴熟的主持,不但使活动有序推进,还时而幽选手一默,缓解现场的紧张,又时而慰藉一下失意的选手,令比赛充满温情。比赛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不回避,听取语文组老师的判定,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飞花令”环节精彩纷呈,选手在一轮轮的竞争中逐渐淘汰,最后场上只剩下郭耀升和王雨薇两名同学时,王雨薇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摘得本场擂台赛的擂主,在热烈的掌声中比赛被推向了高潮。领导的参与和点评更是起到了激励和升华的作用。

最后说说全员性长期活动 。

语文活动绝不只是搞一搞形式,做一做样子,活动一下子,热闹一阵子,也绝不是仅为个别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它是语文生活灵动多彩的体现,是所有孩子学习语文的乐园。它应该是一个平台和窗口,藉由这个平台和窗口,有语文情怀和梦想的老师们,将会快乐地引领着他的学生们打开语文的视野,走进语文斑斓的天地,徜徉在语文多彩的花园,一路采撷,一路播撒,一路歌唱。基于这样的一种美好情怀,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前面所说的这个全员性长期活动。以小博大,积铢累寸,铺设通往语文殿堂的绵长之路。

    当然,我们的活动百密也难免一疏。比如,初二古诗文朗诵活动的开场,本来设计的是正式开始前,由一班打头,各班按班序依次齐声朗诵古诗,既能静场,又能掀起开场前第一个小高潮,营造古诗词朗诵的热烈气氛。但到现场后,却是由主持人指定,一首一首齐诵,而且打头的班级没有及时按指令齐诵,有些卡壳,使得开场不够自然流畅漂亮。再比如奖项等次设置,还不够科学,当比赛结束的时候,立刻就有嘉宾过来对我们提出建议,怎么不设置特等奖,《长恨歌》的朗诵多好啊,我们也有同感,但已然宣布,只能留下遗憾。今后在这些方面应精心用心,力争避免疏漏遗憾。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延绵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中国人怎样看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人生,怎样待人接物,都有着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为学生铸魂,打好人生底色,对身肩文化传承的教师们来说责无旁贷。如果我们的活动达到了一星半点这样的作用,我们便也知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