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論語》里仁第四(藕益大师解、雪公讲要)

(2019-03-17 20:52:55)
标签: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

儒释道

文化

1、《論語》里仁第四……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或者这样解释才真正是孔子的意思:“内心仁才是真的美。不选择仁,怎么识别?怎么算有智慧呢?”

南怀瑾大师这样解释:“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雪公讲要:居于仁者所居之里,是为美。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古语,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皇《疏》:「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之,则是无智之人。故云焉得智也。沈居士曰,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藕益大师: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江谦【补注】西方极乐邦。众圣之仁里。得托莲花生。万倍阎浮美。楼阁七宝成。黄金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寿命无量劫。不历阿僧祇。一生补佛位。不闻恶道名。何况有其实。一句阿弥陀。得此不思议。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净土。不求往生。见佛闻法。精进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浊恶世。甘受生死轮回。可谓智乎。

2、《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就不可能长久地处于俭朴的环境中,也不可能长久地感到快乐。一个真正的仁者,一定会安处于仁的境界,一个真正的智者会用“仁”来利益他人。

约:穷困、困窘。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 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 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雪公讲要:皇《疏》:「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曰:「吾人处困而学,安仁未可蹴几,须先学智者利仁。」

藕益大师: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3、《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也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算“真”人,他们才懂得怎么爱人和厌恶该厌恶的人)

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雪公讲要:孔子说,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公冶长篇》,孔子答复子张说:「未知,焉得仁。」《颜渊篇》,孔子答复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有智,能克己复礼,不妄为好恶,故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蕅益大师的批注: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4、《論語》里仁第四……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如果一个人有志于仁爱,追求道义,他自身就不会被恶毒侵染,自然就不会伤人。

有志于仁爱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雪公讲要:无恶的恶字,《释文》有两种读音。一读入声,作善恶之义讲。一读去声,作好恶之义讲。刘氏《正义》,程氏《集释》,皆说:「案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去声。」

孔安国注:「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

朱子《集注》:「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今以恶字作好恶之义讲,则此章是说,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

俞曲园《群经平议》说:「上章云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章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两章文义相承。此恶字即上章能恶人之恶。贾子《道术篇》曰,心兼爱人谓之仁。然则仁主于爱,古之通论。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

藕益大师: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5、《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就不会去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张居正注:“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雪公讲要:孔安国注:「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

何晏注:「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

皇《疏》:「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富贵是人之所欲,但如不以其道得之,仁者不处。不处,即是不居,亦可说是不取之意。富贵可得,但因不合道理,而不取。这不是普通人,而是仁人。孔注甚得经义。

贫贱是人之所恶,何氏以为,君子行道,应当得富贵,而反得贫贱,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例如《尚书伊训篇》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是得富贵之道,如果作善,而得贫贱,即是贫贱不以其道得之。君子深知,时代有否有泰。在否闭之时,虽然履道,而反得贫贱,亦可违而去之。假使去之,则必去其所行之道。故君子宁守其道,而不去贫贱。何氏之注可从。

孙奇逢《四书近指》说:「人初生时,祇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至富贵则有所得矣。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孙氏此说大有道理。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安国注:「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君子去仁的去字,作舍弃讲。恶乎的恶字,读平声,作何字讲。乎,是语助词。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希望成贤成圣,必须行仁。但是,何谓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了解。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首须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刚毅木讷,皆是近仁。又《礼记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孔颖达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近仁即能至于仁。不近仁,则远仁,远则去仁,不能成其为人所称的君子。

如何不去仁,下文云: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之间。违仁,即是去仁。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邢《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

自「君子去仁」至「颠沛必于是」。古注与前合为一章。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前段论富贵贫贱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颠沛必于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须臾去仁。彼专论义,此专说仁,前后两段,各不相关。」陈氏主张,前后两段,各为一章。程氏树德《论语集释》从陈氏之说。

藕益大师: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江谦【补注】读不以其道为句。不以其道。而处富贵。是不处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贫贱。是去仁也。去仁何以为君子。欲无终食之间违仁。方便法门。无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译云归依。阿弥陀佛。译云无量光无量寿正觉也。本性光明寿命无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闲忙无废。钝慧均能。白居易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念仁全凭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业障。长善根。出轮回。生净土。利益尤不可思议也。净土念佛法门。若在孔子时。早入中国。必当普教修持矣。

6、《論語》里仁第四……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或者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我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仁者,却讨厌、憎恶缺乏仁德的人。喜欢“仁”这种境界的人,除了“仁”这种最高的道德追求,不会再崇尚什么别的了。讨厌、憎恶缺乏仁德之人的人怎么能称作是仁者呢?真正的仁者一定能包容万物,有容人之心,只会用自己的仁心来感化、教化别人,一定不会把不仁加诸到别人身上。其实追求“仁”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在一天之内时时刻刻、所有的用心处事都完全符合仁道。但其实追求仁又很简单,只要你立志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我还没听说有谁因为自身的力量不够而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只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意志不坚定罢了。也许真的有因为自己力量不够而做不到的,但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雪公讲要:「我未见好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说:「我未见过好仁者,亦未见过恶不仁者。」好仁者,此人以行仁为所好。恶不仁者,此人遇见不仁之人则厌恶之。好仁者,恶不仁者,孔注就两人解说,先儒亦有作一人解说,以为一人心中有好有恶。两说可以并存。

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安国注:「难复加也。」尚亦通上。好仁的人,凡事皆依于仁,此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无人更上于他,所以难再加乎其上。皇《疏》说:「故李充曰,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厌恶不仁者的人,其为仁矣,他的为仁,即在「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依皇《疏》说,此人既厌恶不仁者,便不与其亲狎,不仁者便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此人之身。所以孔安国说:「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恶不仁者,虽然比不上好仁者,但能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而不为恶,亦得为仁。皇《疏》又一解释:「其,其于仁者也。言恶不仁之人,虽不好仁,而能恶于不仁者,不欲使不仁之人以非理加陵仁者之身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孔安国注:「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此意是说,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力行仁呢。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其仁,孔子未见其人之力不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力行近乎仁。」例如力行孝弟忠信,就是近仁。孝弟忠信,有浅有深,人人可行,人人都有可行之力。所以孔子未见力不足。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安国注:「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皇《疏》:「世中盖亦当有一日行仁者,特是自未尝闻见耳。」

朱子《集注》:「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朱注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虽异孔注,其说亦可取。

陆陇其《松阳讲义》,引庆源辅氏说:「此章三言未见,而意实相承。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耳。」

藕益大师: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7、《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跟他交往的朋友、圈子、社会背景、思想都有关系。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如何修养仁德了(我们看一个人犯了什么错,就知道他的底线在哪里,就知道他是怎么理解仁的)。”

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尹氏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钱穆先生也这样理解:「人的過失,各分黨類。只觀其人之過失處,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數了。」​​​​

雪公讲要:人之过的「人」,皇本作「民」。过是过失。党,一作党类讲,一作朋党讲。

孔安国注:「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孔注之意,依皇《疏》解说,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其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之人。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皇《疏》又引殷仲堪之说:「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此解与孔注少异。

各于其党的党字,先儒亦作朋党讲。《述而篇》陈司败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孔安国注:「相助匿非曰党。」程氏《集释》引刘开《论语补注》:「有所亲比谓之党。」以此义解释,人的过失,由于偏护其亲友。故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舜为天子,假使瞽瞍杀人,孟子认为,舜应该从监狱中窃负瞽瞍而逃。此种私情,顺乎人伦常道,合乎仁心,为圣贤所许。观其过,即知其仁。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藕益大师: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8、《論語》里仁第四……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有一种解释是把“闻”理解为“出名,被统治者重用”,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朱熹: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程子:“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茍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孔子说的这个“道”,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佛法,恰恰正就是那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你听到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会在你的意识中种下金刚种子,以后生生世世都不会销灭了的……

雪公讲要:道,即是仁道。闻道,非说孔子自闻,是为一般人而言。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苟无仁道,则必害人害己。仁道学之难,闻之亦难,纵然朝闻夕死,亦不虚此一生,否则纵寿八百年,亦枉为人。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闻之更难。

藕益大师:不闻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徧。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江谦【补注】愚夫断见。谓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躯壳。不死者性灵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万于生者。有死而得乐十百千万于生者。不知六道轮回之苦。净土无生之乐。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闻道而夕死可者。闻出轮回而生净土之大道也。六道轮回者。天人神为三善道。畜鬼地狱为三恶道。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轮回六道之无常。地狱种种惨苦之难受。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便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大愿。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庄严。佛法难闻。人身难得。生死事大。瞬息无常。当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迟疑不决。以待来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不哀哉。

9、《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虽然有学习大道的志向,但现实中的利益小事极易改变他的初始方向,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将目光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上,哪里还有什么志向可言呢?那样的话,所追求的道将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也就等而下之了。​​​​

雪公讲要:读书人既言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

藕益大师: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10、《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莫:疏远、冷淡。义:适宜、妥当。比:亲近、相近、靠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雪公讲要: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无适的适字,无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种解释。清儒俞曲园,在他的《春在堂随笔》里,引日本物茂卿所著《论语征》,考证「适莫」二字即是「亲疏」的意义。意为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

藕益大师: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11、《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天下、大众),小人心中怀有的是诗书礼仪(小圈子、个人);君子心中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怀:思念。土:乡土。刑:法制惩罚。

君子和小人的为人不同,他们的想法也不同。君子心中常常想着保持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存心务必保持无私,行事务必保持合理,惟恐违背了道德而成为不肖的人。小人则不同,不知道应当追求道德,每天想的只有自己的一点点私利,凡是起居住处安逸舒适了,就依依不舍,只顾自己方便,违背了道德也在所不惜。君子思考的是天下的法制,遵循道理和不敢放肆,恪守礼制而不敢僭越,唯恐犯法成为有罪之人。小人则不知道法规的可怕,心中想的只有小恩小惠,凡是可以获得利益的,都巧心钻营,一定要得到好处,且贪得无厌,即使触犯了刑律也敢冒险。君子小人生活的目标如此不同,判断一个人也完全能够从他的意向上有所察觉。​​​​

雪公讲要:《尔雅释诂》:「怀,思也。」《说文》:「怀,念思也。」段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迪,孔传为道。顺道而行则吉。逆,是相反。反其道而行则凶。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程氏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藕益大师: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12、《論語》里仁第四……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做什么事都以对自己有利作为标准(用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怨:别人的怨恨。

正義曰:此章惡利也。放,依也。言人每事依於財利而行,則是取怨之道也,故多為人所怨恨也。程子曰:「欲利於己,必害於人,故多怨。」

第一:利己必损人,损人必多怨。放于利者,预拟一利以为准,因是而或行或止,必期便于己而有获者,乃为之曲折以求其必遂,则己之益人之损,己之得人之失,虽假为之名,巧为之术,人既身受其伤,未能有淡然相忘者焉。激之而气不可抑,相制相挟而机不可测,则无所往而不得怨焉。

第二:政府或者官员,不能与民争利。《荀子 大略》“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寠者有所窜其手。”

雪公讲要:放者放纵,任意发展,但其目的纯在私利,如此行为必致多人之怨。

孔安国注:「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今从刘氏《正义》引《汉书》颜师古注,放作纵字讲,是纵心于利的意思。愈纵心图取私利,则愈损人,故召人之怨愈多。

藕益大师:卓吾云。何利之有。

13、《論語》里仁第四……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夫子是说,若能依乎“礼”的精神、“让”的真诚来治国的话,那治国又有何难呢?若不能依乎“礼”的精神、“让”的真诚来治国,纵然徒留空泛的“礼仪”虚文,做一些表面文章,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雪公讲要:能以礼让治国,则于国事何难之有。不能以礼让治国,奈此礼文何。道德仁义,递下为礼,礼不能再下矣,故须普及教化,以为治国之要。《曲礼》云:毋不敬。何以为敬,让之是也,尧舜皆以天下让,何况其余。古人无事而不让,让则不争,故易为治。

藕益大师: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14、《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担心没有一个位置让你发挥作用,担心没有能力把工作做好,在社会上立身。)。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不用担心没有人知道你,应该努力让人们知道你)。”

不要担心天下没有你的位置,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坐在那个位置上的能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认识你的人,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你是否有真材实料,当别人认识你之后,还能记得住。

雪公讲要:位,是官位。立,是在官位而有建树之意。勿愁无官位,但愁如何建树。勿愁我不为人知,但可求其可以为人知之之道。建树不必有位,立德立功皆是。求为可知,学仁义可耳。

藕益大师: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15、《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曾参是明白了孔夫子的“道”,知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始终贯穿着的……其它同学,由于修行不够,暂时还不能理解,曾子就以“忠恕”给姑且解释了……​​​​

雪公讲要: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蕅益大师: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江谦【补注】一者不变之体。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万。乃至无量数。皆随缘之用。其体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显性。故曰一以贯之。

16、《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的言论不离仁爱与道义,小人的言论不出功名与利益)。”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雪公讲要:孔安国注:「喻,犹晓也。」喻,晓,即是知的意思。

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君子小人,一言难辨,此以公义私利说其总则而已。

藕益大师: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

17、《論語》里仁第四……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鉴,藉以自我反省。​​​​

雪公讲要:贤人高于君子,见之者,当自思维,我当学习,与之齐等。不贤,非谓小人,惟下于贤人而已,见之者,当自反省,我亦如此不贤乎。于是乃能德学俱进。

藕益大师: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

18、《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几:轻微、婉转的意思。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儿女侍奉父母,应当以顺从为孝,但是遇到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也要劝告他们。劝告父母有他特殊的方式,不能当面直接顶撞,那样会伤了父母的心。必须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用和缓的言词劝告他们,在他们迷惑的时候晓之以理,趁他们高兴的时候动之以情,务必要让父母高高兴兴的改正过失才好。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建议,就要更加谨慎,不可以因此发脾气,大喊大叫,顶撞了父母。就算父母责怪,一怒之下以劳苦之事责罚于子女,子女也要顺心承受,不能因为父母的责怪就心怀怨恨,只能用诚心来感动他们,用各种办法开导他们,久而久之,父母自然就会醒悟的,总会其乐融融的……

雪公讲要:几,微也,人之过,在几微发动之时,易于改正,故为人子者,见父母之过于微起时,即当谏之,不俟形成大过。若见父母之志不从其谏,则又尊敬,而不违其谏劝之初衷,继续进谏。然而屡谏不从,甚至受父母之怒斥,亦不辞劳苦,不怨父母,谏之不已。或,劳者忧也,谏而不入,深恐父母卒成大过,乃忧之而不怨。劳字两义并存。

 藕益大师:始终只一几谏。几谏。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贤。不违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19、《論語》里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逺遊,遊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要有安排父母的方法)。”

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一定的地方。

当父母双亲还健在的时候,不要外出。实在非要外出不可的话,你将要去的地点也要让父母知道.否则父母会担心.要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要有奉养安顿父母的方法。​​​​

雪公讲要:方,郑注为常,《曲礼》所游必有常是也。朱注为方向,本于《玉藻》,「亲老,出不易方。」父母念子之心,无时或释,故父母在世,子不能无故远离,远离须有正常之事。或为游子者,随时函报行踪,免为父母所系念。

藕益大师:方。法也。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

江谦【补注】所事非主。所学非师。所交非友。所行非义。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亲心也。

20、《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说:“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而毫不更改,这就是孝呀。”

一般人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问题是,父亲的那个坚持,如果是“错”的呢?还是继续错下去吗?

所以,这样理解:父母去世了,还能长时间的遵循先辈持家理政的礼法制度、先辈安身立命的道德修养,能不更改这样的“道”,才是真正的孝呀!

雪公讲要:此章与《学而篇》同,《集注》胡氏谓为复出,而逸其半。先儒考汉《石经》亦有此章,当是弟子各记所闻。刘氏《正义》云:「案《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乎,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郑注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为也。」

21、《論語》里仁第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心,了解时日无多而恐惧。”

人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尤其是父母年纪大的时候。想想正是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每过一年,父母又陪伴我们一年,父母还健在,这是高兴的事情;同时,父母的年龄长了一岁,身体不如从前那么健康了,是不是还能和我们长久地生活下去,心里面很恐惧。​​​​

雪公讲要: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知而惧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

藕益大师: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江谦【补注】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大慈菩萨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

22、《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我们应该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雪公讲要:古人不轻易出言,惟恐言出而行不及,是为耻辱。

「古者言之不出。」皇本作「古之者言之不妄出也。」

包咸注:「古人之言不妄出口者,为身行之将不及也。」

皇《疏》:「躬,身也。逮,及也。古人不轻出言者,耻身行之不能及也。」

藕益大师: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23、《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鲜:少的意思。

一个人在思想上能克制自己,以及言语、行动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约束的话,那么他失误和失败的概率就大大地减少了……​​​​

雪公讲要:孔安国注:「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

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氏《集释》引汪烜《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参考。

藕益大师:观心为要。

24、《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

雪公讲要:《集解》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

藕益大师: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

25、《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有德者不会永远寂寞,真君子也不以寂寞为苦。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即使无人理解也无妨,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被道德充斥的内心是空不出地方来体味孤独之苦的。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道德君子即使暂时不被身边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有着共同志向或是相同爱好的人,也一定会无形中聚集到一起,即使距离相隔遥远,在思想上也会产生共鸣。

雪公讲要:《集解》何晏注:「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

此章依何氏之注即可。邢《疏》,「方以类聚」是《周易系辞上传》文。方,是法术性行,各以其类相聚。「同志相求」是引自《周易乾卦文言传》「同气相求」文。意为志同者,互相求为朋友,故必有邻。经文必字,犹如诗眼,尤须注意。乱世,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为德未必有邻。此为一般人所同感。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然著书立说,有教无类,三千弟子,后世学人,皆是其邻。故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必有邻,而不孤也。

藕益大师: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26、《論語》里仁第四……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斯:就。

雪公讲要:数,《释文》说,何氏读色角反。取烦琐之义。又郑注,数读世主反。意为数己之功劳。今从何氏读。何注:「数,谓速数之数。」邢《疏》:「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吴氏嘉宾《论语说》解释:「数与疏对。」并引《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以及略引《礼记表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以明事君与交友,皆是如此。

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事君,来往烦琐,不致于辱,但必趋于疏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章须配合《礼记》学之。

藕益大师: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去当止之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