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靖-2025年9月炳灵寺石窟景区(石窟)(二)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5年9月25日
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晋初年(约3世纪),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最早称为唐述窟。唐朝称龙兴寺,宋朝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2014年6月炳灵寺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有上下四层,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西汉前此地域为羌人聚居地,北魏前此窟称“唐述窟”。“唐述”为羌语“鬼窟”的音译。唐代,改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据释道世《法苑珠林》文献记载,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上溯到“晋泰始年”,即公元265年。此后,炳灵寺石窟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第3窟。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绘。平面方形、平顶窟,高3.5米、深3.1米。此窟的重要价值在于窟内正中凿一四坡顶方塔。塔高2.23米、塔基宽1.40米,塔为单层、方形盝顶。塔座四沿遗留有孔眼,可知座上曾有勾栏。座正面设弧形踏道。塔身为仿木构建筑,四面各分三间,正面中间开一门,门内塔室中空,可能原来曾有造像,从塔身比例及造型推测,此塔是对于殿堂内佛帐的模仿。
炳灵寺石窟第10窟,古代画匠仿佛带你穿越到千年前的佛教世界,感受那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在那石窟里,佛像静谧,仿佛能听见远古的诵经声回响。
第一眼见到这尊佛像,便被其庄严神圣的气质深深吸引,
仿佛置身于千年历史的长河中。雕刻于唐代的佛像,展示出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圆润的脸颊,丰满的体型,没有丝毫的臃肿,流露出从容和优雅,这种胖得恰到好处,让人心生敬意。
可惜可叹,被毁的佛像,已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空留佛龛仍在述说着过去的庄严。
佛像周围弥漫着宁静与祥和,那匀称的身姿,灵动的神态,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立于崖壁上的两尊佛像的庄严宏伟,让人惊叹不已,仿佛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传达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佛像以它那安详的神态,平和地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传递着无尽的慈善与智慧。
此佛轻纱半遮面,婉约露娇颜,朦胧添神秘,妩媚更动人。
力士脚踏小鬼,是唐代佛教艺术,通过力士与小鬼的体型对比,体现"以大降小"的宗教寓意。
立于崖壁的庄重大气的佛像,散发着神秘的魅力,让人敬仰不已。那前视悠然的神态,宛如一位智者,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陡峭的山壁在阳光下闪耀着坚硬的金色光辉,展现出大自然的无尽力量。山壁峻峭险峻,让人望而生畏。
炳灵寺石窟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佛像的神态庄重而安详,让人心生敬畏。炳灵寺石窟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这里不仅有精美的石刻艺术,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待你去探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