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管理思想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功的智谋之士,他在商业方面的成就使他在身后获得“商圣”的殊荣。盘点他的商业管理智慧,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宏观的眼界
范蠡的成功,是和他具有宏观的眼界分不开的。首先,他善于把农业生产与天时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范蠡认为,农作物收成的好坏依赖于天时变化,而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丰年),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小丰年),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又称太岁或岁阴,即木星。木星在天空移动一周,约需要十二年的时间。古代天文学把天空划为十二个区位,称十二宫。岁星移动到某宫,便以某宫纪年。同时,十二宫又分别和五行对应,并按照“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水土”的次序排列,周而复始地运行。这样,岁星每三年便处于不同的五行位置上,与之相应的,便是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即穰、毁、康、旱。古代天文学是建立在朴素的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其科学性有一定的限制。但无论怎样,能够运用天文学知识,通过把握天时的变化规律,来预测物品供给的基本状况,不能不说是非常开阔的眼界。其次,范蠡还很重视为商业活动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史载他在助越灭吴之后,变名易姓,之陶,认为陶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史记·货殖列传》)第三,从人生有备的观点看待商业活动。“人之生无几,必须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越绝书·计倪内经》)商业活动是为人生的平安完整做准备的,换句话说,也只有在服务人生幸福的大前提下,商业活动才有价值。
二、超前的思维
范蠡管理思想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能够以超前的思维处理商业活动。范蠡把商品分为谷物和非谷物,即农和末两大类。谷物是最基本的商品,不仅关系着人生的生存和幸福,而且直接决定着非谷物商品的贵贱即价格走向。“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物之生,谷为贵。”(《越绝书·枕中》)“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史记·货殖列传》)如果斗米只值二十钱,谷价太贱则伤害农民和农业;反过来,斗米贵达九十钱,非谷物商品价格太贱,则伤害工商业。只有将谷物价格控制在合理的幅度,才能使农末俱利。在此基础上,范蠡提出了他的著名的“贸易待乏论”,即“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说,商业经营,不能只关注当下的需求,真正的高明,是以未来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预先储备物资,水灾时预先储备水灾之后的急需品车,旱灾时预先储备旱灾之后的急需品舟,夏天要预先储备冬天的物资皮毛,冬天要预先储备夏天的物资葛麻。这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方针。“待乏”的思想是一种商业经营的理念,也是总的指导思想,它建立在各种宏观预测的基础上,或者说,以宏观预测为前提。在具体的商业运作中,范蠡还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善于“时断”和“智断”。时断既是对天时的把握,也是对具体的商业时机的判断;而智断则是对
商品价值以及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时断则循,智断则备,知此二者形于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已。”(《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二,务完物。完物,是指商品完整质量好。对于商业经营者而言,应当尽可能去掌握高质量的好商品,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无敢居贵。范蠡主张“货无留”、“无息币”,就是说,无论商品还是货币,都不要停留在手中,不要老等更高第的价格,而应当使它们“其行如流水”,周流不息,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以上三原则,范蠡称之为“积著之理”。
三、范蠡思想的价值
范蠡的事迹极其经营思想的材料散见于《史记》、《越绝书》等典籍中,学术界对材料的真伪及归属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经过参证比较,大体的东西应当不会有错。
对于今天的商业经营而言,范蠡的商业经营思想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首先,范蠡倡导以专业的精神处理商业经营活动。这种思路至为可贵,事实上,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范蠡才被后世视作商圣;其次,范蠡倡导的待乏论、积著之理等等商业经营理念和技巧,在今天也是常读常新,富于启示;第三,立足于商业经营,而又不囿于商业经营,重视天时地利、社会局势和人情之理的宏观眼界,也很有启发性。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转发此内容或关注公众号“高度决定眼界”,里面有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