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18-03-14 14:30:24)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2018-3-9

立项号

2017XKT-ZXYW006

课题名称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

负责人

齐金蕊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

开题至今,我再次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翻阅相关资料,积极与同课头教师探讨,并且又一次回看了《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解读论语”部分,深感这个课题研究意义重大。研究的尽头更足了,收获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大了。开题报告之后,我又认真根据专家的指导修改并完善了开题报告中的细节问题。陆续上传了调查问卷及分析,梳理探究课后学生的作业,自己的课堂实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等过程性资料。现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入中期,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

2、撰写开题报告

接到课题立项证书后,便开始翻阅资料,与同课头教师积极探讨课题的界定和意义,于201712月初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但总觉不完善,于是不断修改,直至规定截止日期前上传开题报告。并在随后接受专家指导,对开题报告中的细节问题再做修改。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201712月至20186

其一、再次认真研读高中课程标准,明确综合性学习的界定,以便于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

其二、翻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获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其三、重新读于丹老师的《论语解读》,借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引领作用。

2、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相互听课,相互交流、探讨。201712月至20186

接到课题至今,随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此期间听了同老师的关于“对联”的教学课,还听了同课头的延老师的关于成语的教学课。并在课后就相关问题积极探讨,这些活动中我受益匪浅。

3、制作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20181月至3

为了使我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为了让我的课题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情况,从而“窥知”他们的语文素养。对学情的了解促使教师面向教育教学的现实,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时的因材施教,科学施教。我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发出八十五份,收回有效问卷八十五份。其中高二发放问卷三十三份,高一发放问卷五十二份。高二问卷学生为理科班学生,高一问卷学生为有文科倾向的学生。

问卷结果分析如下:高一高二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耳闻教多,具体知之甚少,对综合性学习也知之甚少,对二者之间的联系直之更少。但大多数学生觉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联系较为密切,且于自身生活帮助较大。由此分析结果来看,综合性学习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应再加强,应与学生,与社会再贴近。

4、完成中期报告。对照检查课题进行情况,查漏补缺。20182月至3

5、进行实践案例分析,撰写论文。20183

案例分析采用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综合性学习融合的最佳切入点。以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后自主地、兴趣浓厚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日积月累地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

遵循开题报告中的计划,我和同课头延老师都上了一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的课,随后,我们进行了积极地交流。

延老师的课:本节实践教学案例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首先,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并掌握了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多了,对事物的认知也提高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会日渐凸显出来的。其次,课堂组织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感知优秀文化的魅力,这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文化融合的过程。再次,延老师的课堂上还涉及了成语的来源,这些来源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唯一的遗憾是,如果上课老师在介绍成语来源时能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加以强调,进而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自觉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那就完美了。

我的课:上完课,我精心反思,有三点突出一点不足。三点突出:一是课堂汇集了大量的成语、歇后语、对联、谜语等传统文化内容。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多了,对事物的认知也提高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会日渐凸显出来的。二是课堂体现了成语、歇后语、对联、谜语等传统内容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联系,让他们自己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学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吸引,为他们折服,课后,便会不自觉地关注传统文化,他们的心灵悄无声息地被净化,他们的生活“默默无语”地被引领。我想,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意义,也是课题最大的意义所在。三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这恰恰体现综合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方式,体现了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也体现了课题的校本研究法。

6、收集相关论文及教学设计、课件等。20183

延老师和我上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已收集齐备,且两份教学设计已上传至我的博客。我的上课录像已做成教学视频,也已经收完备。

研究方法: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校本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我选取了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拨开丝丝云雾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研究中,我多在实践教学中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与学生交流,与同行探讨,听从专家的指导意见。

2)校本研究法: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提升学生自身素养,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美好的理想和理性的现实之间总有一大段距离。课题研究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这个课题,自己和学生似乎熟悉但却陌生。

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经常会谈到但具体准确地却又不能明确说出。   

2、教学课件、视频难以上传。

可能是我的电脑技术低下,也可能是电脑配置不够高,或许是课件和视频的格式问题,课件和视频怎么都上传不上去。

3、因学生语文底子薄弱,文学素养亟待提高,所以预设的课例与实际总有差距。

每每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满怀憧憬,预想了各种课堂上的美好。但实践中,或多或少有些许遗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设想解决思路如下:

1.充分研读高中课程标准,积极与同课头教师探讨,翻阅资料,明确课题中的对象解读。
       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综合性学习:站在语文课本的角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包含有“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两部分。站在语文高考试卷的角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包含有“语言文字应用”(即第五大题)和文言文阅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考察那道题(以2017年高考试卷为参照物)。

    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融合: 这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意义问题。课堂学习中理论知识了解,课堂活动设计、作业设置等环节均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将其传承下来可以让我们民族走得更远、更铿锵有力。

2.因为自身水平问题,课件、视频无法上传,但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资料,必须保存,所以我想以彩印的途径将课件打印并装订成册. 将教学视频刻录成光盘,保存。

3.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教师也提前准备于上课相关的资料。资料准备要充分,因为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厚重的优秀文化。备课时,依据课标、课题研究方向及学生实际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上课时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做到预想与实际的统一。

能否按期结题

能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