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深悟文本 潜心解读
----小学高段散文文本解读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从文体上来分,学生最不喜欢的文章是散文;从教师的角度说,最难教的文章是散文;从考试的情况论,最难有标准答案的是散文。散文却又是现代文学集中的一块内容,又是写作教学一个难以触摸的板块,如何突破散文的阅读与教学,非常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因此,如何解读散文,成为散文教学的前提。
了解什么是散文
什么是散文,自古以来,千人千议,没有定论。 本期讨论的只是“文学性散文”,依据的文本,仅限于现有各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
语文教学,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而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所以关注阅读教学的问题,散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就目前散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文体意识淡薄、未着眼于作者主体、内容选择失当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文本解读”的问题,教师只有遵循散文解读理论来解读散文,才能确定与散文相匹配的解读方法,得出与散文特点相符合的解读结果,进而根据学生实情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打细算”地解读散文文本
有专家认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学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的走,细细的品,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生成。总之,只有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只有经历了自我解读的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随意把玩教材,得心应手把控课堂,上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求真务实地解读散文文本
梁实秋先生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作者眼里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他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从而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直白地讲,解读散文类文本,关键在于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和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1.从语言入手,感知内容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一定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词句来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做到文体细读。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散文同样如此!一般都认为散文是私人的情感表达,只要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文章的“神”,至于“形”那都是表面的次要的东西,不是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可问题是,散文中所谓的“神”与“情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的,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验,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写出好的散文。也就是说,散文的要素人人都有,可要写出来却“人人笔下无”,“写得怎样”更是一个难题。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景物描写特点突出,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有陶冶了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因此,语言问题,才是散文的根本问题。没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多的情感也无法酿制成文章;没有语言对情感的涵盖,再丰富的情感也不能产生散文。所以,在情感每个人都有的天然情况下,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情感,如何用语言延宕出情感,这才是关键。
2.从结构入手,品味构思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每篇散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章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阅读中,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不容小觑的“点”,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从语言入手发现关键处,从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进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单元的补充课文。文章选材独特。作者冯骥才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音乐是维也纳人灵魂之所在”这一主旨;同时用极富想象、富有画面、情趣盎然的笔调,生动地从鸟鸣、鲜花、 弯道、酒馆等四个方面描写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洋溢着音乐的气息。条理清楚,结构明了而又环环相扣。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案例
让我们先到维也纳听一场“免费音乐会”。快速默读课文第1到第4自然段,把你欣赏到的音乐(或与音乐有关的部分)画下来,可以在关键词句边上写写你的想法。
交流,朗读:
A来,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音乐?(指名说)
课件出示:“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出示第一句让学生练读,师评价(有感觉了;太快;好听了。))
B还有什么音乐?
课件出示:“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得很像是猫叫。”
C写了几种鸟的叫声?你看哪种鸟的叫声好听?你觉得哪一个词描写的声音最好听?(生畅所欲言)
D还有一种鸟叫声像磕牙好听吗?(不好听)像老人叹息,沙哑又苍老,好听吗?(不好听)还有像猫叫,好听吗?(不好听)为什么不多写婉转、嘹亮、悠长的声音,而要写这些不好听的声音呢?(生谈)
E我们觉得有些古怪的声音,在维也纳人听来却是美妙的——音乐,可见维也纳的人们都——十分热爱音乐。这所有的鸟鸣声和远远近近教堂传来的钟声,一起奏响了维也纳清晨的——免费音乐会。(出示这两句话读)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体验这美妙的音乐吧。(配鸟鸣声,师生合作读。)
F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场免费音乐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奇怪的鸟鸣声在作者笔下也成了美妙的音乐,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板书:选材独到)
2.接下来,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是(指板书)在这三部分中选择一个读一读,想想哪些描写和音乐、圆舞曲有关?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全班交流:(预设)
①鲜花部分:
课件出示:“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A第六段最后两句。(生谈想法)
a.为什么要做成三角钢琴的样子呢?(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b.正因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所以维也纳人将音乐与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花赋予了更深的含意。
B是呀!在维也纳,音乐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看到。我们再来来读读这句话吧。
②弯道部分:
课件出示句子:“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
A自由谈,抓二三四句。(抽生读)
B有些句子要反复地读。
出示句子:“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
C当你们读到这些句子时,你想到什么样的音乐?(生畅所欲言)
D总之,看到这些景物,维也纳人很容易就想到音乐。
出示句子:“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
E走在维也纳的路上,也能让人想起音乐来。这真是太美妙、太享受、太诗意了!同学们,看来我们只要留心,维也纳处处是音乐。让我们再来读读——
③维也纳人听到声音会想到音乐,看到景物会想到音乐,走在弯道上也能感受到音乐,那么在小酒馆里又能感受到怎样的音乐呢?
出示句子:“扭头一看,一个满脸通红的老汉,满是硬胡茬的下巴夹着一把又小又旧的提琴,在你身后起劲地拉着。”
A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作者为什么不写年轻的小伙子、漂亮的小姑娘拉小提琴,却偏偏写这样一位贫穷的老汉呢?(指名)
B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他是年老还是年轻,他都享受着音乐,喜爱音乐,哪怕是小酒馆里的一条狗。
C是啊,这正是作者选材的独到之处。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跟这小酒馆里的人们一起享受音乐吧。
3.在维也纳,人们听到鸟鸣、看到鲜花、走在弯道上、坐在酒馆里,都能感受到音乐,维也纳的生活和音乐已经——密不可分了。难怪冯骥才会这样写道——(出示中心句,齐读。)
3.从问题出发,体会表达
“疑为知之始”,“读书贵在有疑”,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也说:“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分析,如果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让学生来理解, 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所以理解这句话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编者的写作目的。这个问题在文中为什么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
4、从仿写启航,提高写作水平
学就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散文语言,结构,问题探讨的学习,其实就是为了积淀积累,为写作打基础,为完美的一篇习作铺路。因此,在每次学完《威尼斯的小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等文章后,我都会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写写自己学完文章后的所感所想,孩子们受益匪浅。
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力求课堂上披沙拣金,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不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
学习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学习正是每一个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门。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谁就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那就要不断的阅读、学习,因为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1.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基础如语言学、文章学的一些常识,要深入学、广泛学,透彻掌握。比如文体、体裁、技法、修辞以及各种文学、文化常识、历史知识等等,要充分掌握,教学时方能得心应手。
2.深厚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力,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清泉汩汩。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永远的学习者,广泛阅读经典,阅读名著,日积月累,方可大成。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素养这样,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教学智慧也是。只有用心学习,用心积累,才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3.勤于写作,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感点
解读作品表面看是“眼力”的高下,实际上是“腕力”的强弱。眼高不一定手高,但手高往往能带来眼高。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作品的内容,还要鉴赏作品的好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缺少写作经验,自身写作素养不高,是很难看出作品的奥妙的。解读一个文本,必须把握住“这一个”文本的独特性,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就看不到作品的好处妙处,解读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内容,那我们呢?平时多注意积累,勤于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