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18-06-14 22:51:4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教材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首先自己要以读者、教者、学生的三重身份投身文本,用全局的眼光、宽阔的视野、细嚼慢咽揣摩文本,关注表达,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支点,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探索出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提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意义
针对目前我们面临的还停留在对文本浅尝辄止的解读和不切合实际的低效教学现象。提升教师文本的解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提升了文本教学的价值。教师的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精细影响着教学的输出质量,我们每每羡慕名师在课堂上的春风化雨、深入浅出足可见细读文本的奠基力量,更不辜负于一片好的文本的教学价值。
提升与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积淀,提升自己的文学及人文素养,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启发引导学生。文本解读也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审美素养、创新意识、文化品位。
2.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研究,探索总结不同文体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及策略,并使文本解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必备基本功。
3.形成小学阶段不同文体文本解读集,进行推广使用,更好的服务教学。
4.通过研究,向学生渗透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切入点是从不同的问题出发,根据不同文体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关注表达,研究语言文字、结构、材料,体会作者文本创作思路、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先从文学的解读出发,然后遵循课程目标,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支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8年1月)
1.1月上旬课题组教师网上查阅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认真研读国内关于小语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相关书籍,分析总结自身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月中旬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1月下旬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并向教师宣传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8年7月)
1.2018年1月
制定调查问卷,了解本校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现状,分析探究,寻找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
2.2018年2月---
2018年5月
继续研读国内外相关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对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准备工作。
按照上一步途径提升设计,针对文体及教学年段的不同进行课例研究,探究相应的文本解读途径。
根据研究实际,适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形成初步的研究性成果。
(三)总结归纳阶段(2018年8月):
六、课题研究组成员基本情况及分工
|
|
|||||
|
姓 |
务 |
学 |
职 |
学 |
分工 |
|
夏晓盈 |
|
语文 |
一级教师 |
本科 |
|
|
李华 |
成员 |
语文 |
一级教师 |
本科 |
|
|
田碧红 |
成员 |
语文 |
一级教师 |
本科 |
|
|
刘蕊 |
成员 |
语文 |
二级教师 |
本科 |
|
|
孙宝莲 |
成员 |
语文 |
二级教师 |
本科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