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育故事——《小蜗牛的秘密》

标签:
教育 |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雨过天晴后,带着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在种植园地几个孩子发现了墙上的小蜗牛,便大声喊了起来:“快来看,小蜗牛。”大家都围过去:“真的是蜗牛呀!”“小蜗牛身上有壳!”“小蜗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这个有关蜗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跟随孩子们的脚步,我也参与其中,“孩子们咱们来比赛每人寻找一只属于自己的小蜗牛,你们觉得怎么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好!”,于是一场新鲜而又刺激的游戏就开始了。活动前,我还是给孩子们些许讨论交流的空间: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
幼:“泥土里”、“草里”“有水的地方”,“潮湿的地方”……
师:好吧,根据你们自己的想法去寻找一只属于你自己的小蜗牛吧。
(没有肯定或否定孩子们的答案,也没有给出统一答案,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
找了半天似乎没有几个人找到,这时候突然有人说“这边有,花坛里有好多草,这有好多呢”,竹竹说“对,小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你们看这儿的菜有些干了,我们去那面的花坛看看吧”,于是孩子们飞奔到花坛边,开始仔细寻找起来了,这一次大家都安静的,小心翼翼的,恐怕把小蜗牛吓跑。
(照片备注:幼儿在花坛边细心寻找)
(通过之前不是很顺利的找到蜗牛,到后来得出结论,都是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结果,老师在其中只是为他们设疑、让他们自己验证。)
(照片备注:幼儿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蜗牛,好开心\(^o^)/)
师:“好了,孩子们恭喜你们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蜗牛,你们真是太棒了,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小蜗牛,和它他个招呼吧。”“老师,我的小蜗牛缩到壳里了”,“老师它是不是不好意思啊”… …带着些许的疑惑,我带领孩子们更进一步认识蜗牛,通过观察,看看,摸摸,说说多种感官去认识。
师: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竹竹:“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
牛牛:“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辰辰:“蜗牛还有两根细细的角呢?”
师:蜗牛头上的角叫触角,那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书源:“老师,我猜蜗牛没有眼睛”。
顶顶:“我不知道!”
师:你们耐心等待,看看小蜗牛伸出触角来,仔细看一看。
(照片备注:幼儿耐心等待小蜗牛爬出壳来)
奕涵:“老师,它怎么还不出来?”
卓楠“老师,它是不是死了?”
师:“你们不要吵,静静的等,它很快就会出来了。”
孩子们都很乖的静静的等着,一会儿,只见好几只小蜗牛动了一下,慢慢的,软软的身体开始从壳里钻出来,两个小触手不住的转来转去,探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仿佛像个刚来的娃娃,害羞的偷偷瞄着,看着周围的孩子们。孩子们兴奋不已,控制不住,还特地压低声音:宸宸:“老师,看,小蜗牛触角出来了,还有小眼睛”。心蓝:“哦,原来小蜗牛的眼睛真的长在触角上。”大多数孩子们都发现了这个秘密。
师:对,没错孩子们,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那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一一:蜗牛没有脚,它身体一动一动的就是在走路。
天天:蜗牛没有脚也能走路,它本领真大。
灿灿:不是,蜗牛有脚的。
师:你怎么看见蜗牛有脚的?
灿灿:反正我看见的。
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大家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幼儿通过共同探索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妙可:蜗牛走过的地方有一根白线。
佩妮:这白的东西是什么?
竹竹:是小蜗牛的唾沫。
师:哦,孩子们你们的想法真棒,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这可不是小蜗牛的唾沫,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妙可:那为什么要分泌这种白色的东西呢?
师: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爱。
(照片备注:幼儿仔细观察后发挥想象创作:七彩蜗牛)
(照片备注:蜗牛一家人)
(照片备注:蜗牛与它的朋友)
孩子们的画就是这样妙趣横生,他们的思维也是那么的活跃,但愿他们活泼的天性无边无际的想象,在五彩的笔下自由的舒展和延伸,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住。
延伸活动:我们还把活动延伸到了幼儿家中,请幼儿把自己绘画的小蜗牛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家长记录下来。
(照片备注:以上是部分幼儿回家讲述,家长帮忙记录的故事)
著名学前教育鼻祖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在这次偶然生成的活动中,通过幼儿自己想象到猜测到验证到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全是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的结果,而并非教师刻板的灌输,这样自然的方式,孩子才会获得更系统、全面、深刻的知识,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这种“玩中学、乐中学”的方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体验也会使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