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112)【教学论文耶周海】浅谈创设文言文情境的方法
(2022-12-14 09:03:46)浅谈创设文言文情境的方法
耶周海
创设情境是展开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渐渐深入学习,按照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好多学生反映不知所措,云里雾里。虚词实词、词类活用等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依据不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氛围,从思想情感上进行突破,慢慢渗入文言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一、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原外在的情境氛围。
在初读文言文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对事件发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还原。有时确实觉得费时费力,但情境还原成功后,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所约束,集中到一个设定的范围里来,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让学生明白古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讨论文义。”这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分小组发挥想象,围绕这些展开教学情境创设。“寒雪日”交代了天气,“内集”是把家人聚集在一起,暗示地点在家里。有学生说:“大家是在屋内靠近窗户的地方,围火炉坐着。”有的说:“是站在亭下,这样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寒雪的美。”各小组不拘一格。有小组还指出这里有长幼之分,古代的座次有位次尊卑的规定。堂上以“南向为尊”,室内以“东向为尊”,其他依次为左右。厘清人物关系后,小组学生依次就座,学生没有了开始的随意性,严肃而又轻松温馨的情境创设完成,古人的传统文化得以显现。在活动展示环节,学生更是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说话的语气、动作上进行古式还原。后来的小组都是背读表演,全文背诵也是娓娓道来。在学生全部表演结束后,告诉学生古代位次尊卑的规定有其封建思想的一面,但一些基本的礼节文化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比如现在经常说的尊者坐上座等。这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纷纷要求《陈太丘与友期行》也这样学习。
二、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创设思想上内在的学习心境。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文言文背景介绍也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文言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其有时间跨度大,文化差异大的特点。如果没有背景介绍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所以思想上内在的情境创设也十分必要。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如果单单从课文内容来上说,只是苏轼对月夜景色作了描绘,学生是体会不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想让学生从思想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要从文本的写作背景去了解,创设教学情境。本篇课文是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80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面对被贬的境遇,作者借月夜美景宽慰自己,也表达了作者仍有进取之心的意愿。此时,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去朗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体会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排解苦闷。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因而十分看重对子侄后辈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古代留传下来的《诫子书》有很多,诸葛亮的《诫子书》只是其中之一。诸葛亮的《诫侄书》也很有名,其中“志当存高远”就出自本篇。《诫子书》与之呼应的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写给儿子诸葛乔还是诸葛瞻的,目前还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诫子书》中的名篇。学习时重在体会诸葛亮作为长者地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期望之情,以此创设心境,学生诵读时放低声调,语重心长,这是作者写作之时;当诸葛亮的儿子收到家书之时,饱含感激之情诵读全文。现在人把其中的重点语句摘抄下来,写成座右铭以示训诫。这里就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理解课文,第三者也有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和学生的不同。年龄身份不同,阅读的体会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想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在的心境创设必须先行。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学生自己的感悟生成,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