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95)【教学论文王养直】在比较阅读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2022-12-13 13:11:32)在比较阅读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
王养直
面对一组诗词,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它们作为单一的文本,一首一首地读,就像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教学设计那样。这种做法易于操控,内容聚焦,缺点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因此,我尝试用“群文阅读”的理念来教学《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明月几时有》这三首诗。我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比较分析、辨别探究三首诗词及其作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在求同探异、拓展联系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不同诗体的各自属性,从原有的读懂“这一首”走向读懂“这一类”,提升关联阅读、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从“这一首”诗(词)读到“这一个”诗(词)人,体察李白、刘禹锡、苏轼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差异,领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而实现以诗化人、以诗育人的目的。这三首诗词体裁不同:《行路难》是乐府诗,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形式较为自由:《酬乐天扬州初蓬降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形式严整,音韵华美;《水歌头》(明月儿时有)是词,语句婉转,摇曳多姿。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刘禹锡生活于中唐时期,苏轼则生活于北宋时期,然而三首诗词存在着不少相同之处。首先,都是作者遭遇贬谪后所写。《行路难》写于李白被变相撵出长安,朋友为其送别饯行之际。此时,李白受唐玄宗征召入京不足两年。远大的政治理想还未及实现,就因得罪朝中权贵,被玄宗“赐金放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于刘禹锡被贬二十多年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属锡参加王叔文、王伍兄弟主导的政治革新,引起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强烈反对。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宪宗,革新就此失败。作为失贩者的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直到宪宗、穆宗两位皇帝去世,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才被调回洛阳。这首诗便是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时的赠答之作。《水调歌头》是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辗转外任密州时所写。虽说出于自愿,但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再加之苏轼自请调任密州,是为了兄弟能够相见。然而,到任两年,兄弟二人却未曾得见一面。因此皓月当空之时,他心潮起伏,便写下这首词。其次,情感脉络都一波三折,富有变化,中间都经历了苦痛的思索,最终都振作起来。当然,三首诗情感的波折程度存在很大不同。李诗大开大阖,情感浓烈,让人感觉酣畅淋离;刘诗起承转合,富有哲理,豪气爽朗;苏词恰如行云流水,自然和缓,令人倍感亲切可爱。这些不同是和三位诗人的气质、人格息息相关的,也和诗人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叶嘉莹认为,李白和苏轼的不同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轼是“人而仙者”。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不幸贬落人间,自然到处是束缚、到处是痛苦,所以李白的诗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中的腾跃、奔突与挣扎。而苏轼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凭借这份“仙气”化解人生的痛苦,呈现一种超脱、达观的姿态。刘禹锡则是历经二十余年的贬谪,思想慢慢走向成熟,对盛衰荣辱的看法愈加通达,“心性也由外向的急切勃发向内在的理性收敛发展”。此外,只有繁庶、强大的盛唐才能盛放下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与放纵;而动乱频繁、精神亟须重塑的中唐,迫使刘禹锡用理性去思考社会和人生。基于以上教学意图和对文本的把握,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你发现这三首诗词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作者的境遇和诗歌的情感脉络来讨论)学生讨论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都能结合预习时的准备,最后师生得出如下总结:诗人写诗时的境遇相同,诗歌的情感脉络都跌宕起伏,都有低回,最终都是奋起。2.在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情感脉络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师生的谈话讨论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总结:情感的波折程度不同。《行路难》大开大合,情感浓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有哲理,豪气爽朗,《水调歌头》自然和缓,亲切可爱。诗歌的题材风格不同。《行路难》是歌行体古诗,自由洒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律诗,工整雅致,《水调歌头》是词,摇曳多姿,音韵婉转悠扬。诗人的气质不同,李白浪漫不羁,刘禹锡豪气刚健,苏轼旷达超然。这三首诗、三位诗人,你更喜欢哪一首诗或哪个诗人?你从中读到了他怎样的情感、思想或个性魅力?同学们自读思考做批注,我做了这样的点拨提升:李白诗歌大气磅礴。他一生追求为世所用,至死都没有心死。品读“长风”“云帆”“沧海”等宏大意向,能体会到李白诗歌的力量,补充吕尚、伊尹的资料,理解李白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内心的不甘、期望和自负乐观。指导朗读,体验李白内心复杂的情感和人格。刘禹锡被贬20余年。受尽挫折,磨难,却依然坚强乐观。补充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理解刘禹锡对新贵的蔑视,和对盛衰荣辱的达观。苏轼兄弟深情款款,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品读“我欲乘风归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补充相关诗句和经历,体悟苏轼的旷达可爱;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背后的精彩画面,补充苏轼与苏辙的故事,感受苏轼的深情。本节课打破了单篇阅读的固有模式,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渗透进了语文教学设计之中,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课内群诗阅读,寻找三篇文本之间的异同,然后发散开去,让学生根据兴趣自选相应篇目、作者,深入探究不同诗词的独特内涵。不同诗人的人格魅力。如此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循着学生的兴趣点向前推进,更容易深化学生的体验,获得审美的感受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