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75)【课题微课设计张海朋】荷月通感
(2022-12-12 15:47:11)
题
设计人:张海朋
单
【教学目标】
以教材文本为典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通感的特征和作用,并在练习中活学活用,促进内化掌握。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
在中国现代散文百花园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无疑是一朵娇艳的奇葩。文中那荷上之月、月下之荷的经典画面定格在多少读者心底,成为永恒记忆。
历代诗文,写荷花的不少、写月亮的更多。《荷塘月色》又如何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别出心裁而又出神入化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 “荷塘月色”,一起赏荷、品月、学通感……
那么,什么是“通感”?
通俗的讲,“通感”就是把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沟通起来,挪移转换,用表现一种感觉的词语去描写另一种感觉,所以,通感又叫“移觉”。
恰当使用“通感”,会产生独特的作文效果——可以状难描之景,抒难言之情,化抽象为生动,突出描写对象特征,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请看《荷塘月色》中的一句——
句中的 “屡屡清香”从嗅觉上描述,“渺茫的歌声”从听觉上摹声。通过远处高楼上歌声的隐隐约约,描绘荷香的若有若无,这一嗅一听之间,意境多么朦胧、多么缥缈。
此句把看到的“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听到的和谐悠扬的小提琴名曲来形容,既表现出光和影交织的协调之美,又营造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引人遐想。
有的同学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两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再看《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静态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体、喻体均为视觉所得,并无感觉之间的转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比喻月光,本体、喻体均从视觉上描摹,也无感觉之间的转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通感,强调的是不同感觉之间的转移互换。比喻,是用一种事物形容另一种事物,强调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恰当地使用通感,可以让我们的作文语言更出彩,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下“小练笔”——
1.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
,特别
请同学们思考,补充。
理由是一个“吵”字,实现了视觉向听觉的转移,此处的通感,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繁星满天、挤挤挨挨、光辉闪耀的特点。
再看一句:
2.“他的话听起来像
请同学们思考,补充。
原因是:“蜜糖”是甜的,用这个本来属于味觉的词语来形容他的话,此处的“通感”,可以使读者一下子想到他的话一定是赞美的话、表扬的话,让人听了心里很舒服。
总之,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使用通感的艺术手法,从现实的感觉出发,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进行沟通,不但可以再造描写对象的形象之美,突出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还可以让读者受到艺术“感悟”,并从中领略文学创作的无穷魅力。
希望大家在作文中,能学通感、品通感、用通感,让自己的语言“活”起来!
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