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旅游 |
http://s6/mw690/006PhEopzy7fcrCHvOld5&690
http://s7/mw690/006PhEopzy7fcrFwUBMb6&690
http://s3/mw690/006PhEopzy7fd9l0cyS92&690
我也算一个三原人,出生在临潼,种种原因在南方度过少时期年,70年代末户口从南方迁到北方,当时就随父母居住在三原,后来上学在宝鸡工作,但每年逢年过节都要回三原的,对三原既熟悉但却又陌生,比如说柏社村地窑,我这个在三原来来往往十余年的三原人就不知道,要不是华商网组织网友去寻觅三秦的故事,或许我就错过了解民族文化、文物古迹的机会。(不过在新世纪初在我同事家耀县见过地窑,他家就住的地窑,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夏天凉快,其他的也没有引起注意)http://s6/mw690/006PhEopzy7fcrKgz9H65&690
应该是一个周末(具体年份记得不是很清楚),清晨8点我们一群华商网友准时从陕西省体育场统一坐车出发,一路向北,从三原下高速,经县城,5辆小车在乡村公路行驶,虽然是炎热的夏季,但行驶在原上,微风徐徐,一望无际收割后的麦田,可以说心旷神怡,加上车内有两个三原老乡的介绍,我对柏社村地窑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http://s9/mw690/006PhEopzy7fcsFDrLO58&690
我们下车,迎接我们的三原华商网友早已等待在地窑村口。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家地窑,从地窑口到居住的地窑小院,一段100米的距离。虽然是下坡,但感觉好像是曲径通幽,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小院,院内有六个窑洞,窑洞和陕北靠崖的窑洞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窑洞是从一块平整的地上开始往下挖,挖出一个地下院子,在这院子四周建窑洞。http://s13/mw690/006PhEopzy7fct1lYaEcc&690
我们去的这家院子里还有一棵杏树,据老乡讲,每年麦黄时杏子就熟了,说你们要是早来几天,还可以吃这棵有几十年历史的杏子。窑洞除了有门以外,还有窗户,窗户设计也有新意,或许这家有重要的历史渊源,窗户上有五角星等装饰,一看就有特别的意义。http://s10/mw690/006PhEopzy7fcsMwtzH19&690
六个窑洞口中,相通的有两个,其余的四个是单独的,窑的外墙上挂着蒜、辣椒、麦穗等,院子中摆了一个石桌,旁边放了四个石墩子,据主家介绍,夏天天热的情况下,他们就在石桌上就餐,同时,石桌还是这家孩子的学习桌子。http://s3/mw690/006PhEopzy7fcsTEqTE12&690
走进主窑,只见和农村四合院差不多,这是这家人的客窑——也就是专门招待客人的主厅,墙壁上贴有穿着兜兜的男娃手包一条大鱼的照片,或许是年年有鱼吧,主窑的里面靠墙是放粮食的,好像也是挖出来的粮仓。主窑的侧面是一个套间,当然套间有炕了,所不同的是地窑里的炕不像地面上的炕要烧火,老乡讲,地窑的好处就是夏天凉,冬天暖,所以不需要烧炕的。http://s9/mw690/006PhEopzy7fcsWSqNO68&690
套间也有单独的窑口,套间的隔壁(也是正面)两个窑口是主人孩子的房子,然后正面的侧面就是客窑,给客人准备的窑洞,一般厨房都在客窑边上。
http://s6/mw690/006PhEopzy7fct87WOV65&690
http://s15/mw690/006PhEopzy7fcrV6nLw5e&690
到乡村去找文化,没有文化就失去旅游内涵——或许这也是这些年城里人喜欢到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吧,我们也随我不太专业的镜头一起探访这个千年地窑古村落,感受三原文化吧——
http://s1/mw690/006PhEopzy7fcsbATXqd0&690
http://s5/mw690/006PhEopzy7fctmNUgIa4&690
http://s12/mw690/006PhEopzy7fctnH5cn0b&690
http://s7/mw690/006PhEopzy7fctriZUi96&690
http://s8/mw690/006PhEopzy7fctsxesLc7&690
http://s8/mw690/006PhEopzy7fctueBp5f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