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武术基本动作——弹踢课后反思》(宋庄镇中心小学)
(2020-11-13 07:45:33)| 分类: 教学反思 |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反思能力,思,然后知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提高。本次教研组活动,我所授课的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弹踢》,十分有幸邀请到了崔老师为我的课进行点评,通过聆听崔老师的点评以及观看课堂的录像复盘,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接踵而来的便是较深的失落与愧疚感,工作这么久了,师傅、组长、同事不断给我指导讲解,课还上成这样,确实很汗颜。在试讲阶段大家就给我提出了意见,可因为自身能力素养有限,效果确实也很难尽如人意,这节课结束后还是发现了特别多的问题,今天就这节课我觉得我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我就没有给学生们清晰地、明确讲解出要求,盲目地让学生练习,出错了也没有及时纠正,都体现出了平时常态课上对学生习惯培养的失败。体育课基本站姿,武术课基本站姿没有给学生明确精准的动作要求,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纠正,导致学生各种站姿都有。基本部分也是,语言表达生硬,完全没有达到通过语言激起学生练习欲望的预期目标,自己复盘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学生,我肯定也不喜欢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有时加上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加大距离弹踢练习”、“垫子高度”都没有强调,可能加一句“绷脚面”学生的练习效果就能提高的非常显著,自己却没有这种意识。这跟平时常态课的积累都有较大的关系,应深刻反思。
二、走教案忽视学生实际获得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时刻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注意力不在学生上,基本部分尤为明显,在学生大面积出错的时候自身甚至都没有察觉,也没有及时叫停,脑海中没有及时的反应,在平时就没有养成这种习惯,跟串走教案一样,忽略了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三、评价标准与手段
复盘下来发现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出评价的标准,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良好,什么是及格都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意识,评价方式也就是一直好好好,并没有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生哪里好,哪里需要改正,应该怎么改正,使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究竟对不对,应该以什么为标准,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枯燥,需自身深刻反思,并在平时常态课多关注评价语言。
四、强度与密度的设计
训练强度确实较低,学生心率强度欠缺,游戏设计环节还应加大强度。
课后点评时崔老师就说过,要想上一节好课,就要不断地磨教材、磨内容、磨动作、磨语言、磨心性,能够做到看、学、说、做、练、用。我也一直在从这几个角度反思自己的课。
磨教材,磨内容。教材是教学之本,一切的教学内容都不能脱离教材开来。在平时我没有养成多看教材的习惯,只局限于本节课的内容,忽略了这武术课教材之间的纵向练习。例如,在学习本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学习的武术基本手形、基本步行,这些都没有让学生扎实练习过,所以导致本节课涉及到的动作学生做的不伦不类,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盲目地感觉本节课内容十分简单,按照自己之前学过的直接去进行了教学,没有认真观看教材上的动作方法,盲目自信地去演练,导致重难点也没有区分好,学生动作不规范,达不到预期效果。
磨动作。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同理,要想教给学生正确的动作,自身就先必须把动作做到位、做准确。我在上课前,总以为这些动作早就学过了,已经烂熟于心,就没有再去仔细地看教材、练动作,所以课上呈现出来的示范动作,就出现了各种错误,就连最简单的“抱拳挺胸”这一动作自己都没有做好,却浑然不知,更别说教给学生了,在这样的动作熏陶下,学生的动作当然也不会做到位。
磨语言。教师的语言就是学生的标尺,特别是指令性、任务性的语言,必须精准,“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语言的灵魂。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说出来,在老师看来可能都一样,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会大相径庭,那这样的课堂也会走向不同的误区。在备课前,我没有意识到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没有在这方面反复推敲斟酌,所以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不明确,语言啰嗦,抓不住重点,学生就会听得云里雾里,自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磨心性。什么是心性,我认为就是对待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在面对教学工作时表现出来的行动力,这也是在教师生涯中最难练就和坚持的。从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开始,就要把关注点全身心地放在学生身上,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实实在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这才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保持的初心。而如何践行这一初心,就需要落实在每一节常态课中,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一件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还有很多,只有多研究教材,多观摩借鉴优秀教师的课,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规范自己的动作言行,从每一节常态课抓起,培养学生规范的课堂习惯,才能提高自己专业性,逐步完善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