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课的第二首词。本单元呈现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这首《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词中作者追述了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反映了她无忧无虑的闺中生活和豪放开朗的性格,也抒发她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词名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想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词的意境,进而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2、
3、
4、掌握学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积累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
1、品读字词,想象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读中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1、PPT出示《清平乐
2、师: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幅江南农人悠闲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宋朝的一位女词人,她的这首词向我们讲述了一次难忘而美好的郊游经历。板书《如梦令》
二、反复吟诵,渐入诗境(例中学)
一读正音,读通读顺。
1、师:下面,老师配乐吟诵这首词,请大家认真听每个字的读音,体会朗读的节奏,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两个学生展示读,师生评价正音。
4、强调“兴”的读音。
二读停顿,读出节奏。
1、师:读词的时候如果能读出节奏来(板书:读节奏),就能读的朗朗上口,读出词的美感。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PPT“常记/溪亭/日暮”。来,像这样有停顿,有节奏的大声读。
2、学生自读,揣摩节奏。
3、指名展示,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感受节奏。
三解词义,想象画面。
师:把一首词读正确,读出节奏只是欣赏词的最基本要求,要想学好一首词,还要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板书:解词义
1、学生自读全词,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2、借助思维导学图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溪亭日暮
3、汇报交流探究成果。
画面1:“溪亭日暮”
解词意——想画面——理解沉醉(陶醉、酒醉)
画面2:藕花深处
解词意——想画面——发散思维(写莲花词句)
画面3:一滩鸥鹭
解词意——想画面——补充资料(古代女子)
四悟情感,寻找词眼。
1、师:同学们听说过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词也有眼睛,我们称为词眼。词眼是一首词中最凝练,最传神,最集中的一个字。这首词的词眼是那个字呢?找一找?(板书:找词眼)
2、学生各抒己见,找词眼,说理由。
3、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很精妙,每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说来说去,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沉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溪亭日暮美景中,陶醉在藕花深处的清香中,还陶醉在美好的记忆里。一个“醉”字精炼传神的展现了作者的思绪和这首词的精髓。所以这首词的词眼是
三、联系背景,对比延伸(实践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让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这美景,美酒,更是她美好的生活。李清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PPT呈现思维导图,对比补充介绍李清照早期、后期生活资料。
3、师:这首《如梦令》正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早年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她眼里一切都充满生机、乐趣无穷。所以我们才会有幸领略到这首词《如梦令》。可是好景不长,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就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
4、PPT出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武陵春》,播放音频朗诵。
结合思维导图板书提出倾听要求:这首《武陵春》与《如梦令》相比,作者的情思可是截然相反。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首词的读音,节奏,体会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的画面,找着这首词的词眼。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心情?你从那句话读出来的?
(2)你们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师:同样是泛舟,但这舟里却装的不是快乐,而是——无限哀愁。因为生活的巨变,李清照的词风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是,不管是快乐还是哀愁,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的作品,李清照的每一首词都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六、课堂小结,总结方法(迁移用)
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运用“学词六步法”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其实任何一首古诗词都可以用这“六步法”来学习。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再来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李清照词作的巨大魅力,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