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2017-11-04 10:33:07)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80%的健身房都在亏钱。”熊猫攀达创始人綕桓几乎是用一种不屑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在此之前,谁也没能想到,国家重推的风口产业竟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据锌财经了解,2016年下半年,国务院连发三个红头文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的知道意见》。


一时间,全国健身房数量超过37000家,直接“赶英超美”。而注册健身会员有1600多万,集中分布于国内屈指可数的一二线城市。


蛋糕很大,这是包括投资人在内的第一判断。但锌财经走访了产业链上下游后发现,健身热潮似乎一夜之间出现了了空心化的现象。



 


1

病入膏肓的传统健身房


聊起传统健身房,关键词只有三个:办卡、办卡以及办卡。


有十年健身经历的健身达人吴小笑曾在美留学,她告诉锌财经潘越飞:回国后去健身房总是会被推销办卡:年卡、课程卡……“这种感觉就像是进了菜市场!”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锌财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传统健身房,都开在了大型商超百货。动辄2000-3000平的面积背后,是每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租金。庞大的运作成本,使健身房根本离不开现金流,犹如上瘾。


而办卡作为一种纯粹的预付式消费形态,是创造现金流最直接的方式。


“我们的基本工资都不高,想要赚大钱就只能靠卖课程。”初入健身行业的李林说,他现在还没资格开课,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像杭州某知名私教那样,每个月销售额做到100万,光提成就是30万。


高提成使大部分健身私教做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过度重视课程销售,忽略课程本身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已踏入过健身房,最终又放弃的健身小白郑峰吐槽说:只有在办卡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上帝”。他在办完年卡之后,由于没买任何私教课程,从未被教练搭理过。他说这是他放弃健身的主要原因。


2016年,国内的健身市场规模是362亿,预计今年将达到433亿,并仍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快速增长背后,却是难以掩盖的传统健身房共同绝症:庞大的运作成本、糟糕的服务意识、极低的用户粘性、落后的营销模式。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传统健身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受制于传统的营销理念的现象。他们当中的也试着去改变,也意识到拥抱互联网是一种理性选择。但事实是仅凭他们自己,并不能在本质上扭转这种情况。”三体云动创始人王浩说。


在Keep、Fittime等健身APP,以及乐刻、超级猩猩等O2O健身工作室这类健身场景不断丰富的情况下,数量巨大的健身用户群抛弃了原来以年卡获取暴利的传统健身房,涌入了其它健身场景。


所以即便是在风口之下,这些传统健身房也没有讨到任何的好处。



 


2

逃离中心的边缘化健身


以威尔士、一兆韦德为代表的传统健身房的龙头,将选址偏好定位在了商超。的确,相对于传统健身房,它的营销味道没那么浓,服务也更加的专业。


但昂贵的会员费用以及课程费用,注定此类传统健身房龙头瞄准的是社会高收入阶层。其次,商超类的选址偏好,让用户附加了高昂的时间成本。


而时间,对这些高收入阶层来说,往往是最消费不起的。


OneFit健身工作室的创始人程丹,目前已经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开了4家健身工作室,面积都在300平左右,不到传统健身房的1/10。在大部分健身房的运作模式还停留在商超等大面积的场景时,OneFit从2013年就开始以工作室性质的方式运营并接入社区办公区等场景。


2013年开业时用户仅200人,但今年一对一培训的私教人数将达到8000人,不到四年的时间,增长了40倍。而OneFit的用户基本垂直于高级白领以及专业健身教练的培训。


定制化的健身工作室拉走了有专业需求或者有钱的那批人。但不可否认,不论是在1600万的已注册健身会员用户中,还是破亿级别的潜在健身用户中,小白是健身市场消费的主力军。


换句话说,谁能营造出符合小白们需求的健身场景,就能摸到健身市场的命脉。而资本,也不可能扔掉如此大的一块肥肉。


“共享经济”、“新零售”,两个自带流量的IP。在万物“皆可共享”、“皆可零售”的资本运作背景下,“共享健身”概念也应运而生。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刚完成7500万A轮融资的觅跑共享健身仓,将健身场景搬到了小区楼下,低成本的单体设备、按次按时的收费方式、零距离的场景接入,让资本看到共享健身的可能性。


但共享健身仓真的是百无漏洞了吗?并不是。


狭小的健身空间牺牲的是巨大的用户体验。“我根本不能忍受上一个健完身留下的汗臭。”体验过一次共享健身仓的吴小笑告诉锌财经,“如果是跑步,我宁可选择去公园。”虽然没了推销,但共享健身仓糟糕的场景体验感也十分为人所诟病。


在营造O2O消费场景中,乐刻、猪光圈、超级猩猩等健身品牌早已抛弃年卡模式,进入了月卡甚至按次付费的“健身新零售”模式。


而近期备受关注的熊猫攀达,则在武汉开出了第一家无人值守的自助健身工作室:300平米的双层空间布置,能够放置40套左右的器械。上线15天,注册用户已超过2000人,付费用户超过1000人,转化率超过50%。


“健身+社区+零售”的健身场景一下抓住了健身消费群体的心思。


传统健身房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或是涌向了更为“小而美”的健身工作室,或是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O2O健身场馆。


健身产业的“空心化”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3

回归健身服务的本质


B端正在不断尝试新的业态,无一不在摸索C端用户的心理。那么,C端用户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健身场景?“服务”和“需求”,这是锌财经本次的深度挖掘中,几乎每个受访者都会提到的两个词。


作为垂直于C端的一个行业,既有着共同的呼声,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论是小白还是健身达人,在满足自己健身需求的同时,一定不希望花费额外的时间路程等附加成本,更不希望自己上的是一节推销课。


同时,C端的个性化也决定了需求的多样化。国内健身市场尚在萌芽的阶段,数量庞大的小白用户群还在健身房的门外观望。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有人可以将他们带入健身场景中,迈出从0-1的这一步。


而之后,就需要有不同的场景满足他们1-2、2-3的阶段。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在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社区的时候,你不怕市场先被抢占吗?毕竟不管是攀达,还是工作室、健身仓,所服务用户的重叠率还是十分的高的。”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问。


志桓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担忧,他说,即便是不同的健身场景落到了同一个社区里面,也不担心用户重叠的问题。每个场景服务的用户层次是不同的,以一个完全从0开始健身的小白为例:


楼下的健身仓可能是小白迈入健身场景的第一步;而当跑步机满足不了时,接下去很有可能进入攀达的无人值守健身房;当又有更专业的健身需求时,那他肯定会选择更加专业的健身工作室。


健身行业是已经落地了二三十年直接垂直C端的老商业。老商业成为新风口,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就能满足C端的。


过于商业化的操作模式并不能获得C端的芳心,最终的商业本质还是要回到服务本身。


QA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Q:您觉得现在健身行业会怎样发展?


A:就现在来看,估计到了一个野蛮生长的时期。再后来可能会像美国那样,健身房的数量密度会非常大,业态也会很多,大家更愿意去家的周边健身。


Q:在乐刻、超级猩猩等O2O健身模式风靡的情况下,是否对您服务的传统健身房有一定的冲击?


A:乐刻、猩猩他们也算是对市场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因为现在如果没有他们,传统健身房的老板可能会说,算了我这个都不改了。而我们,完全可以将传统健身房改造为“乐刻模式”。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1.产业的真正生命力,来自市场内生的压力,再多政策,也只能是助产士。

 


2.健身市场的空心化,从最初的分裂成两极,进入到两极互相挤压的新形态。无法自我变革,就只能被变革。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近期我们正在打造行业群如果你有兴趣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加入 即可参与


健身房的理发店式推销,致教练:我办卡不是用来听你推销的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今日头条/知乎/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搜狐新闻/

一点资讯/百家 / 雪球 等30多家媒体入驻账号


文∣陆吾

编辑∣强强

摄影黄硕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