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锌财经
锌财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36
  • 关注人气:2,1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2017-10-11 12:06:49)
标签:

智能硬件

科技

智能家居

创业

生意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有人说,这是智能家居发展最好的时代:消费升级,巨头布局,资本跟进……


但整个产业热火朝天的背后是转型的隐身了以及“抗不过去的都倒了。”这一数据,在去年超过了3000余家。


而说这话的是林立,控客科技创始人,他称: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产业链长,供应链难,回本慢……类似问题使八成公司在融到资之前就面临倒闭危机。即使是控客这样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的隐形冠军,也逃不过这些难题。


风口来的时候,整个产业浮躁;泡沫破的时候,唯一的出路或许就是回归商业本质,回归做产品的逻辑。



1. 产业链长、供应链难、回本慢,智能硬件终成难题


林立有个“天问”:控客有款产品做了差不多两年,模具费加研发花了一千万,一个赚五十块钱,要卖多少台?


回答不了的大都倒闭,回答得了的都是一个答案:不可能回本


林立和他的控客顶着这个“天问”扛了7年,被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称为“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的活化石”。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在林立看来,这是控客的优势。“控客这7年,哪怕你再努力也要5年。控客花了这么多钱,你再节省打个7折也差不多了。我所有的路你都要全部走一遍,这就是智能硬件公司的弊端。”


工业设计要自己搞定,然后做研发、做生产,生产完钱变成货要放在仓库。再然后要打互联网概念做宣传,配PR,做事件营销。还要把电商部分给做了,发货,做售后,有了用户之后还要做数据挖掘……“你的毛利率基本上支撑不了。”


每一环节都存在巨大风险。


“硬件的开发过程要超过1年,甚至更久。整体开发成本非常高,调整空间也很小。如果软件没做好,或者风险没控好,只要有那么一个环节出错,这公司可能就有大问题了。”Yeelight创始人姜兆宁说。Yeelight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中国顶级智能硬件照明公司。


姜兆宁补充道,整个体系的建立不是几个人的事,是几百人的事。而且硬件门槛高,要把消费品做得便宜好用销量高,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是你去找一家工厂,他都愿意帮你做的。人家开一条线都要订单几百万起,你让我做几千个、几万个,我干嘛要给你做?”林立说。


“而且我们的东西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价格已经这么便宜了,但是量和想象比可能只有1/10,或者1/5。包括其他公司也是这样。”


林立的“天问”成了无解的难题。


“所以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真的是顶尖难。基本上能坚持三年的就算成功,因为A轮默认就那么点钱,一家智能硬件公司规模稍微大一点,一年开支三千万很正常。”




2. C端薄利,成了批发生意;B端得心应手,就是没性感


“现在活得比较好的智能家居公司,数都数得过来。”智轩科技CFO齐荣敏告诉锌财经潘越飞。而有意思的是,很多活下来的都采取了类似的发展路径:靠C端卖插座起家,再做B端生意。


“2C不好做。控客能活下来,也是踩中了众筹的开始,踩中了众筹的结尾。”林立说。


据锌财经了解,控客小K一代智能插座于2014年3月众筹成功,支持人数1846人,众筹金额1790422元;半年后,小K二代智能插座预售成功,支持人数15146人,预售金额5397580元,再后来是小K MiNi 及 MiNi Star。小k一度被称为“中国插座之王”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小K MiNi 众筹金额差不多是2100万,40多万台,我们真的是All in。那时候东西都要靠抢的,你说这人心情有多好!”在2014-2015年之间,众筹成了智能硬件爆发的核心渠道。鼎盛时,一天就有3款新品启动众筹。


“但之后众筹开始走下坡路,现在的话基本上已经不行了。”至于为什么不好做,林立的回答是C端薄利,市场根本没起来。


“当时小米的智能插座出来后,我们也担心过。他们把价格压得很低,C端又市场很透明,你贵一点就卖不动。我们的利润只有20%-30%,市场普遍是这么个状况。


而且C端生意难预测。比如下单:有人下一万套,那么一家公司普遍会考虑的状况是客户是不是还会再下两千套?要不要一起生产?如果生产出来后那两千套没人要怎么办?


“天天在想这种事情,整天多卖两台少卖两台,那个数字波动来波动去,还要考虑什么双十一什么的,就很烦。”


如今,林立已将其做成了批量采购生意。线上2000多家店中,除了京东、天猫,其他店都是授权,货都有最低起订量。


但真正让林立不再烦的事,是做起了B端生意。这个外人看不到的冰山之下,是控客官网语焉不详的市场——这个隐形的世界才是控客的主战场。


“其实现在的整个智能硬件产业,都去做2B的生意了。”而控客也早在2015年收购了一个有7年整体解决方案经验的团队,切入B端市场。


“这一块跟C端业务比,对于控客来说区别很大。一个小区800个客户,一个可能配一万五千块,整个做完就有一千两百万。但是在C端,一千两百万你要卖多少台机器?要发多少快递?”


除此之外,B端业务不用做文案策划,不用做预热,引流,转化。“所以说2B很简单,你说一年销售额十几亿的弱电公司要有多少业务?不需要的。现在这一块,我们干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就是商业模式可能没那么性感。”



3. 解决方案怎么爆发,是我们会等的一个点


不性感,总比玩概念好多了。


曾有相关专业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还停留在“概念营销”阶段。真正的智能家居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做到部分家电、家具的智能化还远远不够,场景化体验才是大势所趋。


这,正是大部份活下来的智能家居公司的新方向,当然也包括控客。


走进控客位于华峰大厦30楼的体验样板房,看到的晾衣架是可以定时的,电灯、空调是可以语音遥控的,镜子是可以进行触摸控制的……。但尴尬的是,在演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语音识别延时。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控客杭州总部展厅


“让这产品和产品之间能够很好的去交互,场景能够完美的执行,保证连接的安全等,这些都是很难的。”早些的采访中,有一位行业大佬曾这么说。在场景化体验上难做到足够流畅,或许是行业通病。


但相比之下,控客做得更像是门“生意”。


“控客现金流还挺好,因为我们有一个原则:款到发货。B端定金30%是死规矩,哪怕是我亲哥也要30%。”林立很坚持这点。现在控客对接了六家房地产商,拿下了十几个楼盘,其中有两个盘完成施工。


而智能家居本身是个慢行业。


以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为例:“跟对方确定好设计方案、报了预算后,我们就坐在那边等,等基建、弱电做好,开始做室内装修了,我们渠道供应商就进场去做安装。基本上一个楼盘,从设计方案给到最终落地,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在林立眼中,扛了七年后,控客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清晰:2C就是卖单品,挖掘用户数据;2B就是卖解决方案,赚钱。


“但我跟每一个客户都会有不一样的说法。比如你今天是有一栋楼的,我跟你谈智能楼宇;你有个酒店,我跟你谈智能酒店……控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我们更像IBM,它本来有个人计算机这一块,也有企业级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块,然后它把个人计算机给卖了。”


单品保持盈亏平衡,解决方案实现挣钱,控客和活下来的智能家居公司,用以前从没想到的姿势,度过了生死线。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Q:之前有没有想过大规模的去拓展用户?


A:智能硬件不是说是中国投资人集体踏空嘛?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想得都很美好。

比如插座,我本来卖49元,结果改成19元卖掉,搞三百个用户回来,马上写BP去融资。之后卖9块钱,搞个三千万用户回来再融一轮。其实公司整坏掉,很多是源于这种做法,极端不健康的追求数据导致你的单个成本会越来越高,最后就崩掉了。


Q:考虑过去教育市场吗?


A:温州市场广告我会砸一百万,但那是因为温州代理商所有东西都是ready的,我砸一个月肯定有钱赚。在温州做,基本上一单都是三万五万之类的。二十单就可能是一百万。

纯粹的市场教育我肯定不会去做。我去做我不就傻了嘛?我把钱花光了,把市场培育好了,然后我也回家了。一家公司如果不赚钱就是耍流氓。


Q:控客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规模,靠的是什么?


A:踏实赚钱。

我们还是比较稳扎稳打,对成本控制也非常在行,卖多少货,赚多少钱,做多少事,都比较稳,不会去冲。

控客现在做的任何东西都有人买单。他们通过模组输出完成智能化后,我们会把产品采购回来,完善自己的产品链。所以我做了这么多的东西(一般同行不超过10个,控客的sku达到了惊人的200个)出来,是因为我之前做过这么多生意。


Q:对控客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想法吗?


A:现在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智能家居标杆品牌。但这个市场非常大,有大量的机会。单单是冰箱这个品类,下面就有好多非常好的企业。2C的冠军只有一个,2B的冠军是分区域的。

我们七年来,我们做事情,我们从来没有偏掉,我们就是做智能家居。这个行业如果不行,那没有办法,命不好。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1、以“黑科技”、“未来”、“颠覆”之名去创造泡沫,都是耍流氓。把企业做到不赚钱,也是耍流氓。道理很简单,但是这几年的实情是,流氓太多傻子不够用。


2、林立大声说“我是生意人”,是一种荣耀,这该是回归商业本质大势下的新常态。


3、新商业态势下,需要更多隐形冠军,而不仅仅是独角兽。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近期我们正在打造行业群如果你有兴趣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加入 即可参与


在中国创业,智能硬件是最难的,顶尖难!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今日头条知乎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搜狐新闻

一点资讯百家 / 雪球 等30多家媒体入驻账号


文∣诗琦

编辑∣强强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