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读书心得
(2018-07-16 08:35:17)有种作业叫老师觉得你能做……
承担小课题研究任务后,总觉得理论知识欠缺,对于课题研究更是捋不出个头绪,这时候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没想到读了这本书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由王月芬、张新宇等多位上海教研员进行调研后,用数据呈现事实,系统而全面阐述了作业观念、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效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系统全面而深入地透析了作业全貌,对作业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小问题”。 同时也对一些作业问题、现象、规律的发现较为精准地诊断作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对我们一线教师设计作业、布置作业真正实现学生的减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在事实面前我们教师不得不去反思作业不但没有成为课堂的真正的拓展与延续,没有理想地去巩固知识,却成为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成为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在我们高喊作业要减负时,却成了“越减越负”,使课后作业背离了原来的“轨道”。学生作业负担带来了不良后果后,一是导致学生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二是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对于提高学业成绩起负面作用,四是弱化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五是阻碍了作业育人功能的发挥。在任何一个方面,初中生受到的负面影响都要比小学生更大,学业成绩靠后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均要比学业成绩靠前学生更大。从这方面说来,课后作业如果不经过优化设计,对初三学生的危害就更大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得从学生学习现状入手,对学生准确定位,尊重个体差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一定要避免单一机械化的作业。而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一贯性的老套路“一背、二抄、三练习”,这种随机性与随意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作业的厌倦,从而丧失了作业的最基本的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就要从寻找作业的有效性入手。一旦作业布置的质量不够高,亮点不够多,必将会导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问题势必都会导致作业时间延长,作业负担加重,作业效果不佳。我们教师在做课后作业设计时,作业内容有时与教学几乎没有联系,纯粹为了应付中考、联考、期末考、月考等各类考试。这种作业设计的功利性,使得学生作业负担加重,作业效果减弱,学生对作业的厌倦度增加。
其次是我们教师在做作业设计时,目标意识不够。在教师设计作业时考虑的几个要素中,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界定相脱节,这就导致了有些作业题与教学内容没什么关系,致使作业实际难度的增加。学生丧失了对作业的兴趣,学科成绩自然就受到影响,这可谓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我们要摆脱这种现状,在设计作业时就得从兴趣入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去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
总之,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就是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顾及到制约作业有效性的多方面因素,让作业设计不再是老师觉的可以做,避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扎扎实实去优化我们的作业设计,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