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莲花注》序言

(2024-03-09 13:47:29)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新解
《论语莲花注》……作者……周明新
《论语莲花注》序言
目录:
1,《论语》的取名。
2,《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3,为什么要学《论语》?
4,如何学习《论语》?
5,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莲花注》?
6,孔子与晒书墩。
7,“仁”字的秘密。
8,《论语》的作者是谁?
9,《论语》成书年代考证。
10,《论语》的比象。
11,《论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论语》的取名。《尚书·周官》中有一句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论语》或是借用了这个典故来取名的。“论”指辩论经邦之道,“语”指对话,所以《论语》指辩论经帮之道的对话。所以从《论语》的取名就知道《论语》是一本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书。
2.《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因为《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要想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就要知道孔子思想的源头。从孔子说的“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知,《诗经》是孔子思想的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可知,《尚书》也是孔子的思想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射不主皮”可知,《周礼》也是孔子思想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周易》也是孔子思想的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是故恶夫佞者”和“左丘明耻之”可知,《左传》也是孔子的思想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可知,《乐经》也是孔子的思想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现实社会中人的知识经验也是孔子思想的源头之一,从孔子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和鲁国守门人说孔子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可知,孔子自己的社会实践也是孔子思想源头之一。所以孔子思想的源头是《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周礼》、《乐经》、社会中众人的智慧和他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由此可知,《论语》就像一份八宝粥,它里面既有六部古代经典的精华,又有社会中众人的智慧,还有孔子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这六部经典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几千年文明成果,社会中众人的智慧更是上万年人类生存的智慧,孔子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论语》是孔子那个时代及之前数千年古代中华文明成果的精华荟萃。
3.为什么要学习《论语》?因为《论语》里面包含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成果和上万年的人类生存智慧,所以学习《论语》第一可以修身,修身可以实现对自我良好的驾驭,对自我良好的驾驭就可以实现自我思想与自我行动的和谐;学习《论语》第二可以齐家,齐家包括与家人和亲戚们的和谐,齐家是在提升融洽人际关系和引领他人的能力,当具备良好的融洽人际关系和引领他人的能力后,就可以走向社会;学习《论语》第三可以治国,现代社会的治国就是要成为一个管理者。因为管理可以分为对物的管理,对事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想管理好物和事就要优先实现对人的管理,而要管理好他人就要先管理好自己,只有能管理好自己才具备管理他人的资格,只有在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和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对他人的有效管理。所以只有管理好自己,能和家人和亲戚们都能和谐相处后,才具备当一个管理者的资格,有了管理好一个小的单位的经验,就可以去管理一个大的单位,有了管理好一个大的单位的经验就具备了去管理国家政事的资格。所以学习《论语》大的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中的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小的可以成为一名品行优良的人。
4.如何学习《论语》呢?因为《论语》里面包含了六部经典以及他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经验。所以读《尚书》一类政治管理类的书是必要的,读《周易》一类哲学思辨类的书是必要的,读《左传》一类历史类的书是必要的,读《周礼》一类规章制度类的书是必要的,读《诗经》一类文学类的书是必要的,学习《乐经》类音乐艺术类知识是必要的,向社会中他人的长处学习是必要的,亲自去实践是必要的。只有做好了这八个方面,才能精准把握住《论语》的要义。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不虚。
5.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莲花注》?因为本书作者周明新是北宋文学家、理学家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后裔。濂溪先生在《爱莲说》中写到“莲,花之君子者也。” 而《论语》就是一部谈君子的书;濂溪先生在《爱莲说》中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非常形象地、完美地把君子的品德给展现了出来。“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贫而乐”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富而好礼”的意思,“中通外直”就是谦逊、刚正的意思,“不蔓不枝”就是“焉用佞”的意思,“香远益清”就是“近者说,远者来”的意思,“亭亭净植”就是“其身正”的意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恭近于礼”的意思。因为濂溪先生在《爱莲说》中把《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主要品德要求都非常形象地比喻出来了,作者又是濂溪的后裔,所以作者就给这本书取名为《论语莲花注》来纪念濂溪先生。
6.孔子与晒书墩。本书作者周明新是安徽巢湖柘皋镇涧周村人,涧周村的西南村边有两条小溪汇合,这两条小溪水分别来自于北面6公里处太子山和西面6公里处浮槎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两条小溪汇合成一条小河后向南流淌8公里便来到了柘皋镇,在柘皋镇又和其他的小河汇合后沿着柘皋河向南面流淌20公里就汇入巢湖,再从巢湖沿着裕溪河向东南流淌50公里就汇入了长江,而在裕溪河边上就有著名的凌家滩遗址,在这个遗址出土了一个玉龟,玉龟由两块龟板和一块玉版组成,这个玉版上刻画的图案好像是一个太阳运行方位图,这块玉版或许就是黄帝和大禹曾经都使用过的“龟书”的前身。巢湖东北的柘皋镇是个古老的小镇,在《左传》中就有一条关于柘皋镇的记录。《左传·哀公十二年》中记载: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 “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从这段材料可知,鲁哀公是于公元前483年在孔子的弟子子贡的陪同下特地从鲁国赶到柘皋镇会晤当时的诸侯霸主吴王夫差,此时的柘皋镇应该属于吴国的疆土。在柘皋镇有一处遗迹名叫“晒书墩” , 传说是孔子曾来到柘皋并在过河时因为书箱落水而在一个大土墩上晒书,当地人就把孔子晒书的大土墩取名为“晒书墩”以纪念孔子的到来。结合《左传》上的这段历史和柘皋镇的“晒书墩”遗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年陪同鲁哀公来到柘皋镇会晤吴王夫差的不光有孔子的弟子子贡,应该还有子贡的老师孔子,因为这一年孔子已从卫国回到了鲁国,一方面鲁哀公希望孔子陪同他来会晤当时的诸侯霸主吴王夫差,另一方面,孔子也希望来巢湖一代考察尧帝、舜帝和大禹的故事和一些遗存的礼仪文明。《尚书·仲虺之诰》中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从这段材料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夏桀就被流放在巢湖周边,在柘皋镇南面10公里处有个夏阁镇,在夏阁镇南面12公里处有一个叫“放王岗”的遗址,或许“夏阁”和“放王岗”地名都和夏桀的流放有关。还有,在柘皋、夏阁及其他巢湖北部的一些地方直到今天仍然非常重视夏至节,他们把夏至节看的和中秋节一样重要,或许这就是为了纪念夏人的到来而设置的。此外,在《尚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旅巢命》,《旅巢命》文章中只有一句话:“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或许这句话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巢伯或是商朝派到巢湖监督夏人后裔的官员,当商朝被推翻以后,巢伯只能来向周武王述职。根据《史记·陈杞世家第六》中记载:“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从这段材料可知,周武王曾经遍求大禹的后人。所以这里的巢伯或是带着大禹的后裔来见周武王,然后周武王就封了大禹的后裔建立了杞国。所以,孔子或是来巢湖一代考察大禹后人生活的地方的礼仪的。不管如何,晒书墩遗址还在,孔子晒书的故事在柘皋一代还在口口相传着。柘皋一代还传说孔子和项橐的许多故事,《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载: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或许孔子这位7岁老师项橐就是柘皋人,因为项橐的橐和柘皋的古名橐皋的橐就是一个字,所以项橐或为橐皋附近的一个姓项的孩子,就如江西临川人的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一样。 
7.“仁”字的秘密。本书作者周明新的父亲周世坤,母亲汤宗桂,爷爷周正清,奶奶翟凤英,外公汤德甫,外婆王华英,爷爷的父亲周义乐,爷爷的母亲张氏,奶奶的父亲翟本志,奶奶的母亲邵氏,外公的父亲汤圣茂,外公的母亲马先义,外婆的父亲王长坤,外婆的母亲夏布友。所以作者的前三代有周,汤,张,翟,邵,王,马,夏八个姓氏。如此类推,如果所有的姓氏都不重复的话,那第四代就是16个姓氏,第五代就是32个姓氏,那第50代的就是1125万亿多个姓氏。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是现在地球上所有人的祖先;任何一个有后代的现代人在二千年后将会成为地球上所有人的祖先。因为地球上所有的人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以后又终将会结合成为一个人。所以中国古代的先王就根据这一逻辑创造了“仁”这个字。“仁”代表每个人都是由两个人结合而成的。因为人人以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人人在未来终将会结合成一个人,所以人人都要爱他人,因为爱他人就是在爱自己。

8.论语的作者是谁?《孔丛子·公仪》中记载: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也。”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无非。”子思曰:“无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为臣之辞。臣之辞无非,则亦所宜贵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这段材料记录的是鲁穆公和孔子的孙子子思之间的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的内容来看,鲁穆公说子思记录的关于孔子的话应该就指《论语》这本书。鲁穆公怀疑书中记录的孔子的话是子思自创的。子思向鲁穆公解释说,有些话是他亲自从祖父孔子那里听来的,有些话是从孔子的一些弟子那里听来的,这些话虽然不是孔子亲口说出来的原话,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子思的这个说法比较符合《论语》的内容多是关于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在结构上比较散乱的特征。孔子去世的时候,子思或许在10岁左右,之后,子思应该先后拜过冉求,曾参为师,或也接受过闵子骞和子贡的教导,或也请教过子夏和子张。因为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将死的场景,而曾子算是孔子弟子中年纪较小的,所以《论语》不可能是孔子弟子所写,只能是由孔子的再传弟子所写,而在历史上没有关于冉求,曾参,子贡,闵子骞,子夏,子张等人比较优秀的其他弟子的记录,而在此时间段上,只有子思是佼佼者,所以子思是孔子再传弟子中最有资格,也是最有可能性的《论语》写作者。
9.《论语》的成书年代考证。从《孔丛子·公仪》中记载的鲁穆公和子思的对话中,我们知道鲁穆公已经读到了《论语》。那鲁穆公和子思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哪一年呢?如果能确定他们的对话年代,不就能确定论语的成书年代吗?
材料1,《史记》中记载:二十七年……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子宁立,是为悼公。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显立,是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
材料2,《礼记·檀弓下》中记载: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 “为妾齐衰,礼与? 
材料3,《竹书纪年》中记载:考王(名嵬)……十二年(晋幽公柳元年),鲁悼公卒。
材料4,《史记》中记载: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材料5,《孔丛子·刑论》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材料6,《孟子·告子下》中记载: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材料7,《礼记·檀弓》中记载:陈庄子死,赴于鲁,鲁人欲勿哭,缪公召县子而问焉。……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 “天久不雨,吾欲暴尫而奚若?” 
材料8,《孔丛子·抗志》中记载:子思居卫,鲁穆公卒,县子使乎卫,闻丧而服。
材料9,《孔丛子·杂训》中记载:穆公问于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之典。”公曰:“昔文王舍適而立其次,微子舍孙而立其弟,是何法也?”
材料10,《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
——从材料1可知,鲁哀公是于公元前468年去世的,鲁哀公的儿子鲁悼公在位37年,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前467年至公元前431年,鲁悼公的儿子鲁元公在位21年,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前430年至公元前410年,鲁元公的儿子鲁穆公在位33年,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377年。
——从材料2可知,鲁悼公是于公元前429年去世的,这和《史记》中记载的鲁悼公去世的时间为公元前431年差了2年。因为《竹书纪年》中记录的鲁悼公去世的时间非常明确,所以采信《竹书纪年》中鲁悼公去世的时间为公元前429年的记录。
——从材料3可知,鲁悼公是鲁哀公的儿子。鲁悼公的名字在《礼记》中一共出现过3例,《礼记》中并没有记录关于鲁悼公和子思之间交往的故事,鲁悼公在位37年,从公元前467年到公元前431年,对应子思的年龄约为20岁到57岁,这期间的子思是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关于子思和鲁悼公之间交往故事的记录显然是不正常的。而在《孔丛子》和《孟子》中都没有关于鲁悼公的记录,更没有鲁悼公和子思之间交往故事的记录,这显然也是不正常的。
——从材料4可知,子思享年62岁。
——从材料5可知,子思曾经给孔子端过餐饭,而端餐饭显然不是一个5岁小孩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从子思和孔子之间对话的内容来看,子思也不像是个5岁的孩子。因为子思是曾子的弟子,曾子在《论语》中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应该是指孔子把子思托付给曾子父子一事。因为周代的一尺相当于23.1厘米,所以六尺大约为138厘米左右,相当于一个8到10岁左右孩子的身高,或许在孔子去世的时候,子思在8到10岁左右。我们可以根据《礼记·檀弓上》中记录的子思的母亲是卫国人来假设一下,在公元前488年,孔子重返卫国后为了延续香火他就给儿子孔鲤在卫国纳了一个妾,然后在第二年的公元前487年这个妾就为孔鲤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子思。如果是这样的话,子思在孔子去世的时候就是9岁,9岁的男孩子给爷爷孔子端餐饭是符合常理的,9岁的男孩和爷爷孔子讨论一些政治和人生的问题也是符合常理的,因为《史记》记载子思享年62岁,所以子思去世的时间应为公元前426年左右。
——从材料6可知,子思曾为鲁缪公之臣。鲁缪公在《孟子》中一共出现过5列,并且都是和子思有关的。而鲁缪公在《礼记》中只出现过一列,记录的是鲁穆公和大臣县子之间的故事。
——从材料7可知,县子是鲁缪公大臣,县子又是鲁穆公的大臣。由此可以判断鲁穆公就是鲁缪公。所以《孟子》中的鲁缪公和《孔丛子》、《礼记》中的鲁穆公和鲁缪公就是同一个人。
——从材料8可知,鲁穆公是在子思之前去世。而在《史记》中记载的鲁穆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377年,所以《孔丛子》中去世的鲁穆公就不可能是《史记》中的那个在公元前377年去世的鲁穆公。因为《左传》中记载子思是于公元前426年左右去世的,《竹书纪年》中记载鲁悼公是去公元前429年去世的。所以,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个去世的鲁穆公是鲁悼公的可能性最大。
——从材料9可知,鲁穆公因为立太子的事情来请教子思,子思建议鲁穆公按照周礼的规定立太子,而鲁穆公却有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的想法。如果这里的鲁穆公就是鲁悼公的话,那继位的鲁元公或许就不是按照周礼规定继位的,继位的鲁元公或许因此而对子思不满。在《礼记》、《孔丛子》和《孟子》中都没有任何关于那个在位21年的鲁元公的记录,更没有关于鲁元公和子思之间交往的故事,所以在《礼记》、《孔丛子》和《孟子》中的那个和子思打交道的鲁穆公和鲁缪公应该就是《史记》中的鲁悼公,而不是《史记》中的鲁悼公的孙子鲁穆公。子思和鲁元公之间没有交往的故事或是因为:一是子思身在卫国,二是子思不受鲁元公待见,三是子思在鲁元公继位的第三年便就过世了。
从材料10可知,赵国的两位国君分别被称为赵悼襄王和赵幽穆王,他们都有两个字的谥号。由此类推,《礼记》中的鲁悼公和鲁穆公,《孔丛子》中的鲁穆公,《孟子》中的鲁缪公或许都是指这位拥有双字谥号的鲁悼穆公。
综上所述,《孔丛子》中的那位鲁穆公就是《史记》和《竹书纪年》中的鲁悼公,子思是在9岁左右被孔子托孤给曾子父子的,子思出生于公元前487年左右,去世于公元前426年左右。因为曾子大约是于公元前435年左右去世的,而读过《论语》的鲁悼公是于公元前429年去世的,因为《论语》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曾子去世前的场景,所以,鲁悼公和子思之间关于《论语》这本书的对话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435年到公元前429年之间,这也就是《论语》的成书时间。
10.《论语》的比象。
10.1 中华象数文化。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象数。象就是模拟,数就是逻辑。古代中国人为了适应环境,就通过模仿天地万物来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就是一种合理,天地万物的变化又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所以模拟天地万物就是实事求是,就是遵重规律,所以就容易获得成功。古代中国人通过模拟创造了象形文字甲骨文,当模拟被发展到更高阶段时,他们就通过抽象的方式来对事物分类,然后把天地万物划分为八类,并把这八类事物象征为八种自然现象,于是就创造了《周易》的八卦,八卦通过演变又变成六十四卦,这个演变的过程就是对数的运用,数的变化里面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中华文化里面既有形象思维的活泼性又有逻辑思维的缜密性。我们可以从《周易·系辞》中的一段话中来寻找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周易·系辞》中记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从这段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先王做事都是要讲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要和天地相像,与天地相像就是与天地准,与天地准就不会违背天道,不违背天道就不会遭到覆败。所以模拟天地万物就成了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论语》作者或许就是采用了《周易·系辞》这段话中的“近取诸身”的原则来谋篇布局《论语》的,《论语》作者先是根据一个人手指和脚趾的总数来把《论语》设定为二十篇,然后再根据手指和脚趾的各自特征来选定合适的二十个篇名来和它们一一对应。
10.2 《论语》的象征图。


10.3《论语》的象征。《论语》一共二十篇,这二十篇象征一个人的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因此《论语》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前五篇的《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依次象征人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部后五篇的《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依次象征人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下部前五篇的《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依次象征人左脚的大拇趾,第二趾,第三趾,第四趾和小趾;下部后五篇的《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依次象征人右脚的大拇趾,第二趾,第三趾,第四趾和小趾。
10.4 《论语》上部的象征意义。《论语》上部象征人的一双手。对于手来说,大拇指是最重要的,把握物品或做细巧的事情都离不开大拇指;因为左手端碗,右手执筷,所以古代人用左代表文,右代表武,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理论学习的《学而篇》象征为人左手的大拇指,把谈实践的《雍也篇》象征为人右手大拇指;因为食指最灵活,所以食指担负着养活我们自己的主要任务,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治理国家、照顾老百姓的《为政篇》象征为人的左手食指,把谈孔子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实践的《述而篇》象征为人右手的食指;因为中指最长,而礼是最高的和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以礼治国的《八佾篇》象征为人的左手中指,把谈礼的实践的《泰伯篇》象征为右手的中指;因为无名指起辅助性的作用,所以《论语》作者把谈修身立德的《里仁篇》象征为人左手的无名指,把谈孔子的圣德的《子罕篇》象征为人右手的无名指,而孔子在《子罕篇》里面被认为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者,或许无名指的称谓就是因为这句话而得来的;因为小指只有在握成拳头时才最有用,而握成拳头的手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理论的综合水平的《公冶长篇》象征为人的左手小指,把谈运用综合能力为家乡服务的《乡党篇》象征为人的右手小指。
10.5《论语》下部的象征意义。《论语》下部象征人的一双脚。对于脚来说,大脚趾的力量最大,走路时大脚趾又是走在最前面,脚走路的特点是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是先礼后兵,而人于人在交往时首先要称呼对方,称呼对方就要用到礼,所以要以礼为先,又因为左代表文,右代表武,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前进以礼的《前进篇》象征为人的左脚大脚趾。把谈前进以武的《季氏篇》象征为人右脚的大脚趾。因为德行被孔子排在四科之首,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前进以德的《颜渊篇》象征为左脚的第二趾,把谈前进以利的《阳货篇》象征为人右脚的第二趾;因为政事被孔子排在德行和言语之后,而言语可以看作是代表大脚趾的礼,所以《论语》的作者就把谈天下有道时走孔子之路去为政的《子路篇》象征为人左脚的第三趾。把谈天下无道时用隐退的方法去为政的《微子篇》象征为人右脚的第三趾;因为文学被孔子排在四科的最后,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孔子思想的孔子之宪的《宪问篇》象征为人左脚的第四趾,把谈孔子思想传承和孔子弟子的思想的《子张篇》象征为人右脚的第四趾;因为小脚趾代表团结,所以《论语》作者就把谈为君之道和事君之道的《卫灵公篇》象征为左脚的小脚趾,把谈平天下之道的《尧曰篇》象征为人右脚的小脚趾。
10.6《论语》章节数量的考量。《学而篇》16章,《为政篇》24章,《八佾篇》26章,《里仁篇》26章,《公冶长篇》28章,《雍也篇》30章,《述而篇》38章,《泰伯篇》21章,《子罕篇》31章,《乡党篇》27章,《先进篇》26章,《颜渊篇》24章,《子路篇》30章,《宪问篇》44章,《卫灵公篇》41章,《季氏篇》14章,《阳货篇》26章,《微子篇》11章,《子张篇》25章,《尧曰篇》3章。《论语》的20篇加起来一共是512章,512等于64乘以8,64是周易的卦数,所以《论语》的章节在数量上的安排也是有讲究的,它想表达的是《论语》是对周文王创作的《周易》的进一步展开。
11《论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11.1 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相近。孔子说的“无可”是说他在天下无道时不去当官,这体现了孔子对处在支配地位的旧势力的服从,孔子说的“无不可”是指他在天下无道时会去教书育人、教授周礼,通过这个方法来增加有道的力量,从而为天下有道的到来打基础。这体现了孔子对处在萌芽阶段的新生力量的培养。所以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里面包含了有道和无道这一对矛盾,还包含了有道的力量和无道的力量这一对矛盾的相互转换,所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相近。
11.2 孔子说的中庸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的思想相近。因为中庸就是孔子说的“不二过”,“不二过”就是 “无过无不及”,“无过无不及”是一种反复改正错误的过程,“无过无不及”是一条通往中庸之路。因为正确都是被包裹在“过”与“不及”这两种错误之中,“无过”就是要改掉所有“过”的错误,“无不及”就是要改掉所有“不及”的错误,当所有的“过”和“不及”的错误都被改正以后就可以达到完全正确的中庸,因为错误无法被完全改掉,所以,人们可以无限地接近中庸,但永远也无法达到中庸。人们在趋向中庸的过程中,是通过反复改正“过与不及”这两种错误来实现的,当一次“过与不及”的错误被改正后,下一次的“过与不及”的错误就会比上一次的程度要减弱,减弱就代表向中庸在靠近,这就好比一个吊锤在摆动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摆动的幅度会小一点一样,当吊锤在中点附近很小的范围内摆动的时候,就趋近了中庸,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不会停止,所以吊锤永远也不会停止摆动,所以吊锤永远也无法停留在中庸之点上。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庸和真理的思想是相近的。真理是通过对谬误的批判来趋近的,因为谬误是无法被完全克服的,所以真理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所以孔子讲的中庸和真理的思想是相近的,孔子讲的“无二过”就是在批判和真理相对立的谬误,只不过孔子把谬误分为了两种存在形式。
11.3 孔子说的“不二过”的“无过无不及”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机制非常相似。孔子说的“无过”就好比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第一次否定,孔子说的“无不及”就好比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次否定,通过 “不二过”就可以趋近中庸,而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就可以趋近真理,所以说“无二过”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机制是相近的。
11.4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欲速则不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里面包含了质量互变规律的思想。
11.5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里面包含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11.6 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里面包含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思想。
11.7 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里面包含了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因为事情成败的果是自己制造的因导致的。
11.8 孔子说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里面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一对范畴,因为走直道的人生顺利是必然的,而走枉道的人生顺利是偶然的。
11.9 孔子说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里面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一对范畴,因为只有去做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11.10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里面包含了现象与本质这一对范畴,其中体现了孔子强大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11.11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里面包含了内容和形式这一对范畴,因为文代表形式,质代表内容。
11.12孔子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里面包含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思想。
11.13孔子说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里面包含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11.14孔子表现的“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誾誾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怡怡如也,愉愉如也”体现了他权宜的思想,孔子权宜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相近。
11.15孔子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和“朝闻道,夕死可矣。”里面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11.16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里面体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思想。
11.17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里面体现了孔子唯物主义态度。
11.18孔子说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里面体现了孔子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11.19综合以上,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都能在《论语》中找到和它类似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