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词语解释:
1. 子:尊称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同籽,子表明孔子的一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就像植物的籽一样能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结果、生籽并永远传承。子还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结出籽的人生才是最可贵的。
2. 学:繁体學字由爻、双手、宝盖头和子四部分组成。爻代表日影记号,双手代表刻画动作,刻画日影记号的行为属于效仿。宝盖头应该是古代的数字六,子代表籽。在古代,九代表阳和春季,六代表阴和秋季,秋季植物就会结籽,所以学的字解就是通过效仿来生籽,这个籽就是学的果实,所以学就会有收获。
3. 而:而字的甲骨文
由上面一横和下面两个终字的甲骨文
连接在一起组成。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连接的两个终字表示一年结束之后又一年结束,所以 “而” 有完成和接连两层意思。因为“而”字由“天”和两个“终”组成,而“终”代表历史,所以“学而”就是一方面要向天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向历代的历史学习。
4. 时:时时。指只要一有空或一有机会的时候。
5. 习:指反复练习。习字的甲骨文
上面是个羽字,下面是个日字,表示长着翅膀的太阳永不停息地飞着。在四川金沙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金盘中的太阳外面就有四只绕飞的三足神鸟,由此推断,古人想象太阳长着翅膀,并根据太阳循环往复飞行的现象创造了“习”这个字。“习”字可以说是“学而”这句话的核心字眼,因为能不能学会完全取决于反复练习的次数。我们还可以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来辨别“学”和“习”的区别。《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在这段材料中,学是指孔子向师襄子效仿,而习则是孔子自己的反复练习。
6. 亦:亦的甲骨文
像是一个人腋下夹着双胞胎。所以 “亦 “表示兼有的意思。
7. 说:说通悦,悦从兑。兑是《周易》64卦中的一卦,代表丰收的意思。所以悦代表收获的喜悦。
8. 乐:指奏乐待客。在古代,招待贵宾时会有乐队在旁,宾主之间通过点名奏唱《诗经》中的某篇乐歌来相互表情达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
“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从这段材料可知,古人有奏乐招待贵宾的礼仪,主人和客人还要一赋一答。
9. 人不知:指人都有缺点。
10. 愠:愠怒是一种难以消散的怒气。
11. 君子:君子指君主的儿子,所以君子生来就肩负着辅佐君主照顾一方老百姓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天子儿子的君子就会成为诸侯国君或各类官员,作为诸侯国君儿子的君子就会成为大夫或各类官员。当诸侯国君的君子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当各类官员的君子要拥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君子又派生出高尚品德的人和睿智的人这两层意思。所以君子有五种含义:君主的儿子,诸侯国君,官员,道德高尚的人,睿智的人。《诗经·关雎》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君子指诸侯国君。《尚书·大禹谟》中的: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的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尚书·周官》中的”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 的君子指官员。《左传·隐公元年》中的“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的君子指睿智的人。
整篇解释:
孔子说:学了以后时时练习它,不也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应该奏乐欢迎他吗?人都有缺点,不因此而愠怒,不也是个君子吗?
补充说明:
1. 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孔子教导弟子要好学,好客和宽容然后成为一个君子。《论语》的首篇首章有纲领性的作用,它指出《论语》是一部管理学,一部修身学,一部治国学和一部方法论。
2. 《论语》是一部管理学。孔子说的好学,好客和宽容三者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天地万物,是学习把我们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学习让我们获得了驾驭大自然的能力;好客是为了融洽人际关系,只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好客是在提高我们管理人类社会的能力;宽容要求我们包容他人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一种自我心理调控活动,所以宽容是在提高我们管控自我的能力。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再到自我,孔子在这里把我们人生所有的问题高度概括为三类。一个人要是能够驾驭大自然,能管理好他人和社会,能管控住自己,那还有什么不在他的管控之下呢?
3. 《论语》是一部修身学。孔子为什么要把管控自我并列于驾驭大自然和管理人类社会同等的高度呢?因为驾驭大自然的是我们自己,管理人类社会的也是我们自己,要是我们自己管控不住自己的话,那我们又如何能管理好其它的呢?孔子认为只有能管控住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君子,而成为君子的关键又在于修身,而修身又是治国的前提,所以《论语》也是关于修身的学问。
4. 《论语》是一部治国学。孔子在《论语》的首章谈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而君子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人,由此表明《论语》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治国,同时也表明治国的关键要得到君子。
5. 《论语》是一部方法论。孔子在《论语》的首篇首章把人生所有的问题高度概括为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自我这三类,并针对这三类问题,孔子给出了他的三个应对方法:好学,好客和宽容。孔子的这三个方法可以说是解决我们人生一切问题的三大法宝。它们简单易行而又系统高效。任何一个人只要能用好这三个方法,也就算得到整部《论语》的精髓了。
6. 《论语》拟人化的谋篇布局方式。《论语》一共20篇,前10篇象征人的10个手指头,后10篇象征人的10个脚趾头。这种象征安排应该是采用了《周易·系辞》中的 “近取诸身” 的创作方式。因此,《论语》被划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的前五篇《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主要谈理论学习的,因为左代表文和理论,所以《论语》作者就把它们依次象征为人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部后五篇的《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主要是谈实践的,因为右代表武和实践,所以《论语》作者就把它们依次象征为人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下部前五篇的《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主要是谈天下有道时孔子思想的应用,因为左代表文,所以《论语》作者把它们依次象征为人左脚的大脚趾,二脚趾,三脚趾,四脚趾,和小脚趾;下部后五篇的《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主要是谈天下无道时孔子思想的应用以及孔子思想的传承,因为中国人一般奉行先礼后兵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所以代表文的左脚就会走在前面,代表武的右脚只能跟在后面,而在天下无道时孔子思想的应用是以隐退为主,隐退只能跟着后面,孔子思想的传承是孔子弟子们的行为,弟子只能跟着老师后面,所以《论语》作者就把它们依次象征为人右脚的大脚趾,二脚趾,三脚趾,四脚趾和小脚趾。《学而篇》象征人左手的大拇指。因为把握物品和做细巧的事情都离不开大拇指,而大拇指又可以分别和其他四个手指头对捏合作,所以其它四个指头都要依赖于大拇指才能完全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一个人各项能力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学习,因为左代表文和理论,而学习学的是理论,所以《论语》作者就把《学而篇》象征为人左手的大拇指。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词语解释:
1. 有子: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有子应该就是冉求。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段历史材料中推断出有子就是冉求。材料1,《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厓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秋,齐景公卒。材料2,《左传·哀公五年》中记载:秋,齐景公卒。材料3,《左传·哀公八年》中记载: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材料4,《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 “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 从材料1可知,厓(冉)求是在齐景公去世那一年回鲁国的;从材料2可知,齐景公是在鲁哀公五年去世的,所以冉求是在鲁哀公五年回鲁国的;从材料3可知,有一个叫“有若”的人在鲁哀公八年参加了鲁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此处的有若应该就是孔子的弟子冉求,因为《左传》中记录“有若”的名字仅此一处,而在《左传》中,记录一个没有任何前后故事的一个孤零零人名的现象是没有的。从材料4可知,冉求已经当上了季氏的家宰并被称为有子。因为材料4中的冉求被称为有子,所以材料3中的有若应该就是有子,也就是冉求。综合以上四段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冉求在回到鲁国后就以自己的名为氏,并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有若”。另外,《百家姓》中也提到有一支有姓就是源自于冉求。所以,我们推断本章的有子就是冉求。从有子(冉求)的话被放在《论语》的第二章来推断,有子(冉求)在孔子去世后或成了孔门的掌门人,有子(冉求)当上孔门新掌门人可以从以下两段材料中得到证实。材料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材料6,《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中记载:”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 ——从材料5和材料6可知,有若曾经执掌过孔门一段时间,从有若能得到子夏,子张,子游认可这一点来看,有若的资历、德行和思想水平应该是孔门中的佼佼者,而这个佼佼者的“有若”最有可能的就是冉求,而不可能是一个在《论语》中没和孔子交谈过一句话的另一个“有若”。
2. 孝:孝字由上面一个 “老” 和下面一个 “子” 组成,孝的字解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个老者,所以孝有下面四种意思:一是传宗接代,二是事奉父母,三是赡养父母,四是继承父业。《左传·文公二年》中记载:“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 ——这里的孝指传宗接代的意思。《尚书·康诰》中记载:“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 ——这里的孝指事奉父母的意思。《尚书·酒诰》中记载:“孝养厥父母。”——这里的孝指赡养父母的意思。《尚书·文侯之命》中记载:“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这里的孝指继承父业的意思。综合以上四种孝的意思,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子女担负着一份对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于对父母的感恩,所以孝的本质就是报本反始。播种得到收获符合天道;父母把孩子养大也好比是在播种,父母的收获就是孩子对他们的孝,所以孝符合天道。因为孝发生在家内,所以守孝道就可以实现家内和睦。
3. 弟:弟字的甲骨文
是由一个 “弋” 和一个 “己” 构成,所以 “弟 “的读音和” 己 “的韵部发音一致。天干第一的 “甲 “和天干第六的” 己 “好比是左右手的一对大拇指,如果甲代表君,那己就代表甲的妃,所以妃字从己,妃扮演的是跟随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因为
“弋” 代表射, “己”
代表跟随者和辅助者,用” 弋己 “来代表 “弟” ,就表示
“弟”要始终坚持做一个跟随者和辅助者。弟和兄相对,兄字的甲骨文
由上面一个“口“和下面一个”人“组成。兄、欠、旡三字的甲骨文
、
、
都是由口和人组成,三者的区别在于”欠“字的”口“向前开, “旡“字的”口“向后开,兄字的”口“向上开, 欠是不足的意思,旡是已足的意思,所以兄的意思就是介乎于不足与已足的中间的正好拥有的状态。所以”兄“代表能力或权力的拥有者。”兄“字的”口“上面的一横变成一个叉后,“兄”字的甲骨文
就变成了”凶“字的甲骨文
,这是表示如果拥有的能力或权力没有了,那就是凶祸。因为兄长是能力或权力的拥有者,所以弟弟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兄长学习来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辅助兄长来成就自己。因此,弟弟就要感恩兄长和敬畏兄长。因为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成为我们的兄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是从父母之外的他人身上获取来的,所以兄长也就是师长,所以我们要敬畏师长和感恩师长。敬畏师长和感恩师长就要表现出“弟”,所以称弟多是对外人的,而守弟道就可以实现和外人和睦相处。从感恩父母和感恩外人的角度来看,孝和弟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报本反始,只不过一个是小家内,一个是在天下的大家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孝和弟就是一个意思。
4. 鲜:稀少。
5. 犯上:冒犯尊长。
6. 本立而道生: 树根活了,树的生长之道就畅通了。
7. 仁:仁字由人和二组成,表示任何一个人都是由他父母两个人结合而来的。所以一个人的前1代是父母2个人,前2代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4个人,前3代就是8个人,前10代是1024人,前20代是100万多人,前30代就是10亿多人,前50代就是112亿亿多人,前100代就是126亿亿亿亿人。因为人类是不同姓氏通婚,所以除了一个稳定不变的父姓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同的母姓,如果往前追50代,一代按照20年计算,在1000年前,我们每个人大约有112亿亿多个祖先,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1000年前地球上所有的那些有后代的人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因此, 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说2500年前的孔子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25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就如中国有一句古话讲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样,我们在马路上遇到的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和我们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在20代或前30代前,我们就和这个陌生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如果往后看也是一样的,假如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第二代的孩子也生育2个孩子,那经过20代一个人就会有100多万个孩子,30代后就有10亿多个孩子,50代后就有112亿亿的孩子,100代后就有126亿亿亿亿个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陌生人在将来都必定会和我们结合成为一个人,因为我们的后代在未来必将会和他们的后代结合。因为人类的繁衍是在不同姓氏之间进行的,我们的生存依赖于他人的生存,一方面,他人和我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方面,他人的后代必将会和我们的后代结合成一个人。所以我们要爱他人,爱他人就是在爱我们自己。中国古代的先王创造这个仁字,或许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整篇解释: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的话,而好冒犯尊长,是少有的。一个不好冒犯尊长的人,而好去造反,那就更没有了。君子只培育树根,树根活了,树的生长之道就畅通了,孝悌就是一棵“仁“树的树根。
补充说明:
1. 此章,有子指出君子治国要行仁政。实行仁政的途径就是要崇尚 “孝弟” 。 崇尚 “孝弟”就是把“孝弟” 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因为社会是由众多的人组成,人多了就必须要有一个判断是非对错的统一标准,只有大家都遵守一个统一的是非对错标准,人们的思想才会有一致性,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会有序。为什么有子要把“孝弟” 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呢。因为 “孝弟” 是报本反始,报本反始是劳有所获,劳有所获符合天道,所以孝弟是符合天道的行为。守孝道就可以实现家内和睦;守弟道就可以实现与外人和睦;如果人人都做到孝弟,那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天下就能归于仁。
2. 此章有子的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的话的呼应,上一章孔子谈如何成为君子,这一章有子谈君子如何治国,《论语》章节的这种安排表明有子是孔子思想在政事方面的主要传承者。
1、3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词语解释:
1. 巧言:说虚假的话。
2. 令色:伪装自己的表情。
整句解释:
孔子说:说虚假的话,伪装自己的表情,这样的人很少能做到仁。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指出一个弄虚作假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
2. 巧言是虚假的话,令色是虚假的表情,虚假就不会得到他人信任,没有信任,人与人就无法合作,不能合作,人与人就无法组成一个由“二人”合成的“仁”字,就好像一颗瓜子里面半边的瓜子仁发霉了,虽然另半边的瓜子仁是好的,但这颗瓜子永远也不可能发芽一样。
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词语解释:
1. 曾子: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从尊称曾参为曾子并把曾子的话安排在孔子和有子之后来看,曾子或是继有子之后的第三位孔门掌门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冉求小孔子29岁,曾参小孔子46岁,所以冉求比曾参大17岁,孔子去世时冉求44岁,曾子27岁,所以从年龄上来看曾子接替冉求成为孔门第三代掌门人的可能性是有的。
2. 省:反省。
3. 谋:谋划。
4. 忠:一、忠的不二特性。忠字由“中” 和 “心” 组成,在《尚书·盘庚中》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这里的“中”指测日影的标杆,” 设中于乃心” 就是要在心中设立一个测日影的标杆,因为标杆的投影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设中于乃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臣要始终与君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臣要与君同心同德的意思。所以忠更多强调的是对居下位者的道德要求。忠字或许就是根据《尚书·盘庚中》中的这句话创造出来的。既然臣要与君同心同德,那忠就有不二的特性。也就是说一个臣不能同时与两个君同心同德。哪怕他为这两个君都很卖命也不行。
二、忠的典故。材料1,《尚书·伊训》中记载:“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这里的忠指臣要与君主同心同德。材料2,《左传·桓公五年》中记载: “上思利民,忠也”,——这里的忠是指君主要与老百姓同心同德。材料3,《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秋,伐陈,讨不忠也”,——这里的忠指附庸国要与宗主国同心同德。材料4,《左传·僖公九年》中记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里的忠指士大夫要与国家同心同德。材料5,《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忠,民之望也。”,——这里的忠是指为政者要与老百姓同心同德。材料6,《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记载:“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这里的忠指下级官员与上级官员同心同德。材料7,《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记载:“外内倡和为忠”,——这里的忠指自己的言行与自己的思想同心同德。综合以上七个忠的典故,我们发现忠都是要求居下位者要与其事奉的对象同心同德。
三、忠源于孝。忠,事奉的是君主,孝,事奉的是父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忠和孝的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事奉的对象不同罢了。忠要求服从君主并与君主同心同德,而孝不但要求服从父母和与父母同心同德以外,还要求子女赡养父母和继承父业等等,只要能做到孝,就能做到忠,所以忠源于孝。
5. 信: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说话是为了向对方描述事物或为了表达情感,如果描述的事物不准确或是表达的情感不真实就是不信。所以一个认识能力低下的人就很难做到诚信,因为他无法准确描述和表达。此外,人与人之间要是不能相互关爱的话,也很难做到诚信,所以诚信本于爱。
6. 传:老师传授的道。
7. 习:习用。
整句解释: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他人谋划有没有做到忠?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信? 老师传授的道,今天有没有习用过?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的弟子曾子指出自我反省是一条重要的君子修身的方法,曾子还指出君子修身的主要内容是忠和信;君子修身的正确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曾子说的“传不习乎”
就是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此章曾子的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讲的“巧言令色”那一段话的呼应。在上一章孔子谈君子不可以弄虚作假,在这一章曾子谈君子如何修身,《论语》章节的这种安排表明曾子应该是孔子思想在德行方面的主要传承者。
1. 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词语解释:
1. 道:治理。
2. 敬事:敬慎办事就是依礼办事。
3. 信:诚信。
4. 节用:有节制地花费。
5. 爱人:爱护老百姓。
6. 使民:征用民力。
7. 以时:指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左传》中记载: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书,不时也。……夏,城中丘,书,不时也。……八月,邾宣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筑鹿囿,书,不时也。……冬,城向,书,时也。——根据这段材料可知,只有在冬天让老百姓服劳役才合乎周礼的规定
整篇解释: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大国,要依礼办事而且要讲诚信,要有节制地花费而且要爱护老百姓,征用民力要不违农时。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提出了他治国的四条根本原则:一要依礼办事,二要诚信,三要合理分配,四要保障民生。
2. 孔子第一个抓的是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也就没有国家,这个规矩就是遵守周礼。
3. 孔子第二个抓的是诚信,孔子在《论语》中说过“民无信不立”,国家上下要是都不讲诚信的话,政令就无法执行。
4. 孔子第三个抓的是分配,因为统治阶层和老百姓之间存在利益分配方面你多我少的情况,如果统治阶层占有了太多的资源,那老百姓就会所剩无几,国家的贫富差距要是太大的话,国家就会不安定。
5. 孔子第四个抓的是民生,因为民以食为天,如果耽误了老百姓生产的时间,老百姓就会缺衣少食,国家就会动荡。
1.6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 孝:指孝敬父母和祖辈。
2. 悌:指心怀弟弟之心与外人交往。
3. 谨:谨慎。
4. 信:诚信。
5. 泛爱众:团结友爱众人,团结友爱众人就需要做到宽容。
6. 亲仁:亲近仁,也就是以仁为心。
7. 行有余力:如果有多余的精力。
8. 文:文献知识。
整篇解释:
孔子说:弟子,入门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师长,要谨慎出言而能守住诚信,要团结友爱众人,还要以仁为心,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则去学习文献知识。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给弟子提出了五个学习目标: 一要孝悌,二要诚信,三要宽容,四要仁爱。五要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词语解释:
1. 子夏:
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2. 贤贤易色:敬重贤人并能以贤人的颜色来熏染改变自己的颜色。贤贤易色和《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的一句话的意思相近: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 致其身:舍生忘死。
整句解释:
子夏说: 能敬重贤人并能以贤人的颜色来熏染改变自己的颜色;事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主,能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一个人要是能做到了这几点,虽说他没跟老师学过,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学到了真知识。
补充说明:
1. 此章,子夏指出了学习的四个重点:一要见贤思齐,二要孝,三要忠,四要诚信。
2. 子夏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讲的“则以学文“那句话的呼应。《论语》章节的这种安排表明子夏应该是孔子思想在文学方面的主要传承人。
1.8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词语解释:
1. 重:担当重任的能力。
2. 威:威信。
3. 学则不固:
学习不扎实、不牢固。
4. 如己:和自己一样。
5. 惮:怕。
整句解释:
孔子说:君子要是没有担当重任的能力的话,就不会有威信,说明他的学习不扎实、不牢固。如果以忠信为主,那没有一个朋友不和自己一样都讲忠信。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1. 此章,孔子提出了对君子的三点要求:一要有担当重任的能力,二要以忠信为主,三要不怕改过。
2. 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对君子的三点要求和他在首章提出的对君子的三点要求是相关联的,孔子要求好学还要学到真本领,好客还要以忠信为主,宽容还要能改正自己的过错。所以,孔子这里提出的对君子的三点要求比他在首章提出的对君子的三点要求更详尽了。
1.9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词语解释:
1. 慎终:慎重地赡养父母并为他们送终
2. 追远:追思祭奠祖先。
3. 归厚:变的厚重。
曾子说:慎重地赡养父母并为他们送终、追思祭奠祖先,这样引导的话,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变的厚重起来。
补充说明:
1. 此章,曾子指出崇尚孝道就可以提升老百姓的品德。因为孝道就是报本反始,曾子的这句话指出了两个治国之道,一是崇尚报本反始,二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2. 曾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讲的“主忠孝,无友不如己者“那段话的呼应,孔子在上一章谈君子修身的方法,曾子在这一章谈教化老百姓的方法,教化老百姓是君子治国的主要任务,曾子认为教化老百姓要以身作则,而以身作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为政以德”。可见曾子是孔子思想在德行方面的主要传承者。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词语解释:
1. 子禽:人名。
2.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3. 夫子:指孔子。
4. 邦:国家。
5. 闻:听闻。
6. 政:参与政事。
7. 温:温和。
8. 良:贤良。
9. 恭: 谦恭。
10. 俭: 约束;节制。
11. 让: 礼让。
整篇解释: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听闻到他参与政事,他参政的资格是自己去求来的,还是君主给与的,子贡说:夫子是凭借温和、贤良、谦恭、节制、礼让这五种品德获得了参政的资格,如果说夫子参政的资格是自己求来的话,那他的求法或和别人的求法不一样吧!
补充说明:
1. 此章,子贡总结出了孔子五种优秀的品德:温、良、恭、俭、让。
2. 子贡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学而篇》最后一章孔子说的 “患不知人也 “那段话的呼应。子贡对孔子五种品德的总结可谓是空前绝后,子贡可以说做到了 “知人” 。子贡是在与子禽的对话中总结出了孔子的五种品德,由此可见,子贡是孔子思想在言语方面的主要传承人。
1.11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词语解释:
1. 父之道: 父亲的管理措施。
2. 行:举措。
整篇解释: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可以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可以观察他的举措,如果他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年内,都没有改变父亲以往的管理措施,就可以被称为孝了。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的这句话表达了他是对《尚书·伊训》中记载的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的这种制度安排的肯定。
2. 孔子说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做法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保证了对父辈管理经验里面合理部分的继承;第二、它保证了新老君主交替时的社会平稳过渡,第三、它让新上任的君主有三年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君主的角色,从而保障国家在后期迎来一位有经验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12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词语解释:
1. 有子:冉求。
2. 和为贵:以实现和谐为贵。
3. 先王之道:先王制定的礼仪制度。
4. 知和而和:认为和谐好而一味追求和谐。
5. 节之:节制它。
整篇解释:
有子说:“礼的用处,以实现和谐为贵。先王制定的礼仪制度都很完美,要是小事大事都依照先王的礼仪制度去执行,有的也不可行。要是认为和谐好而一味追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补充说明:
1. 此章,有子指出了使用礼的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唯礼是尊,二是弃礼不用。唯礼是尊是过细地使用礼仪制度,所以犯的是“过“的错误,弃礼不用是过少地使用礼仪制度,所以犯的是”不及“的错误。《论语》中的”过“与”不及“和《周易》中的”大过卦“和”小过卦“的意思一致。有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2. 有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那句话的呼应。有子说的” 先王之道 “就是指孔子说的” 父之道 “,有子认为” 父之道 “虽好,但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摈弃,而应该合理继承发扬。所以有子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13
有子曰: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词语解释:
1. 信近於义:诚信合乎道义。
2. 言可复:诺言可以兑现。
3. 恭近於礼:恭敬合乎礼节。
4. 远耻辱:远离耻辱。
5. 因不失其亲:联姻的氏族不失亲睦。
6. 亦可宗:也可以把他们当作一门宗亲来依靠。祖和宗:祖是我们基因的直接来源者;而宗亲都不是我们基因的直接来源者,宗亲一般指父方祖辈弟兄的后裔。因为宗亲和我们共同拥有一个较近的祖先,所以会守望相助,所以值得依靠。
整篇解释:
有子说:诚信如果合乎道义,诺言就可以兑现。恭敬如果合乎礼节,就可以远离耻辱。和联姻的氏族不失亲睦,就可以把它们当作一门宗亲来依靠。
补充说明:
1. 此章,有子指出学习不要犯绝对化的错误。有子把信和义,恭和礼比作联姻的两个氏族,要是失去了亲睦的关系,那就不可以依靠。所以诚信不能离开道义,恭敬不能离开礼节。
2. 有子说的“信近于义”和孔子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的“要盟也,神不听”的思想相通。
3. 有子说的“恭近於礼”和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的思想相通。
4. 有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前章孔子说的“敬事而信”那句话的呼应,有子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14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词语解释:
1. 饱:饱足。
2. 安:安逸。
3. 敏:勤敏。
4. 就有道而正:向贤人学习来修正自己。
整篇解释: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处不求安逸,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通过向贤能的人学习来修正自己。这样就算是个好学的人了。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指出君子要做到四点:一要有精神追求,二要勤勉、三要诚信、四要修身。孔子的这句话和孔子在首章提出的对君子的三点要求也是相关联的。因为好学就要勤勉,好客就要诚信,宽容就是在修身,另外,孔子在这里增加了一条对君子的要求,那就是君子一定要有精神追求。
1.15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词语解释:
1. 谄:谄媚。
2. 骄:骄奢。
3. 贫而乐:贫穷而能快乐起来。
4. 如:按照小样。
5. 切:切割大轮廓。。
6. 磋:锉去小棱角。
7. 琢:雕琢细节。
8. 磨:抛光打磨。
9. 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10. 告诸往:告知过去的。
11. 知来者:推知出未来的。
整篇解释: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奢,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是还不如那些贫穷而能快乐起来,富贵而能喜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按照小样去切呀,磋呀,琢呀,磨呀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吗?” 孔子说:“ 赐呀,以后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知你过往的,你就可以推知出未来的。”
补充说明:
1. 此章,子贡用加工玉器的比喻来指出修身成为君子是件不容易的事。
2. 子贡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一章孔子说的“就有道而正焉”那段话的呼应,上一章,孔子谈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这一章,子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把成为一个君子的艰辛表达了出来,可见子贡语言方面的天赋。
1.16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词语解释:
1.
患:怕。
整篇解释: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担忧自己怀才不遇,而要担忧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因为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就是“知人”,所以“知人”就是智慧的表现。如何才能获得智慧呢?那只有去学习。所以此章起到了总结《学而篇》全篇的作用。
2. 《学而篇》一共16章,其中8章记录的是孔子的思想,另外8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思想,记录孔子的8章和记录孔子弟子的8章在内容上有一一呼应的关系,所以,孔子弟子的思想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而篇》里面一共有孔子的四位弟子登场,这四位弟子是孔子教授四科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有子(冉求)是政事方面的主要传承者,曾子是德行方面的主要传承者,子夏是文学方面的主要传承者,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主要传承者。孔子弟子在首篇登场的次数是有子3次,曾子2次,子贡2次,子夏1次,由此表明,《论语》是以治国为主。孔子的这四个弟子还可以把他们对应为《周礼》中的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因为曾子说的
“慎终追远” 属于春官大宗伯的职责,所以曾子为春官,因为有子(冉求)说的 “而好犯上者”
是夏官司马的管理职责,所以有子(冉求)为夏官,因为子贡说的 “夫子至于是邦也”
谈的是秋官大行人的事,所以子贡为秋官,子夏说的 “事君,能致其身”
是指服劳役的事,而服劳役一般都是在冬季,所以子夏为冬官。而冬天也是一年的终结,所以也是总结经验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历史经验就是文学。因为孔子思想包含了《周礼》中春夏秋冬四季官员的治理思想,所以它是一套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
3. 《学而篇》还象征为一颗果实,《学而篇》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是孔子的话,它们好比是果实的表皮,而我们判断果实都是通过表皮来判断的,所以这颗果实就代表孔子思想。《学而篇》的第二章和倒数第二章象征果壳,果壳是支撑果实外形的部分,第二章和倒数第二章是有子(冉求)和子贡的话,我们知道冉求和子贡是孔子早期的弟子,他们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而篇》的第8章和第9章是中心两个章节,这两章象征果实的内核和果仁,因为果仁都是由两瓣组成,一瓣是阳的,一瓣是阴的。所以用孔子的话代表阳,用曾子的话代表阴,因为果核都是重的和硬的,所以在第8章孔子说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因为果仁都有发芽传代的功能,所以在第9章曾子说到了“慎终追远”。因为第8章和第9章是《学而篇》的果核和果仁,所以这两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
4. 因为此章孔子谈到了 “知人”,而“知人善用”是为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此章又起到了开启下一篇谈为政之道的《为政篇》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