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微子篇》18.7-8

(2022-09-03 14:19:01)
分类: 论语新解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明新愚解:

1.       丈人:老者。

2.       杖荷:把锄头的木柄挑着。

3.       蓧:竹筐。

4.       不勤:没有辛勤劳动过。

5.       植其杖:把锄头树拿着。

6.       黍:黄米。

 

整篇解释:子路在跟随孔子的时侯掉队了,他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扛着一把锄头,锄头上面挂着一个竹匡。子路问道:“老人家您见到过一位先生吗?”老者说:“四肢不勤快,五谷分不清,谁是先生呀? ”接着,老者握着锄头把开始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老者挽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招待子路,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和子路见了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者啊。”让子路返回去再见老者,子路到了那里,发现老者已经外出了。子路自语道:“不出来当官是不合理义的,长幼有序的礼节,不能废弃,那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礼节,又怎么能废弃呢? 不能只图自己清白,而去破坏君臣之间的大伦理。君子之所以为官,就是要尽到他作为臣子的责任和义务,至于道行不通,他早已知道了。”

补充说明:

1.       此章描述了子路遇到一位隐者的故事。

2.   孔子让子路返回去再见隐者而隐者已经离开的这一段描述,或是隐喻了子路人生的最后一段经历。当子路在鲁国告别暮年的孔子再次返回卫国时,当年邀请孔子师徒居住在他家很长时间的卫国大夫孔文子已经去世了,于是子路就当了孔文子儿子孔的家臣,后来,子路为了解救孔文子的儿子孔悝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或许这里的隐者和他儿子就是暗指孔文子和他儿子孔悝。

3.   隐者说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或是批评孔子师徒既不能俯首听命,又不懂知恩图报。

4.   子路说“君子之所以为官,就是要尽到他作为臣子的责任和义务。”这句话反映了子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反映了子路忠贞的思想,这个忠贞的思想或是子路后期被杀的直接原因。

5.   论语作者用“子路掉队”来暗示子路后期的所作所为已经脱离了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的思想的着眼点是保民为民,忠信都要从保民为民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子路在前往解救孔时给出的理由是利其禄,必救其患”(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救患报答的是孔文子一家对他个人的“恩情”,子路的做法显然和孔子批评的 “小人喻于利”和 小人怀惠”的这两种错误有相似之处。所以说,子路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是违背了孔子的思想的。

6.   这一章,是子路在论语中的最后登场,子路虽然没能很好遵从孔子的思想,但是他的忠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仍然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钱穆先生解释:

子路從行,落後了,遇見一老者,杖頭擔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子路問道:“你見我的先生嗎?”老者說:“我四體來不及勤勞,五榖來不及分辨,那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過夜。殺一雞,做些黍飯,請子路,又叫他兩個兒子來和子路見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辭,見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訴了。先生說:“這是一個隱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見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門了。子路和他二子說:“一個人不出仕,是不義的呀。長幼之節不可廢,君臣之義又如何可廢呢?為要清潔己身,把人類大倫亂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盡他的義務罷了。至於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18
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周明新愚解:

1.       逸民:超然于名利之外的隐者。

2.       伯夷叔齐:商朝时期孤竹国的两个王子,在周灭商后,隐居首阳山下,因拒食周栗而饿死。

3.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曾多次出任鲁国士师,又多次被罢免,后期在鲁国开办私学。

4.       言中伦:言辞合乎规范。

5.       行中虑:行为经过慎思。

6.       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仲雍的曾孙周章的弟弟。被周武王封为虞国开国国君。

7.       夷逸、朱张:夷逸或不是人名,而是指在蛮夷隐逸? 朱张或为周章? 或是借指泰伯与仲雍避让季历的故事?

8.       少连:东夷人。《礼记·杂记下》记载: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9.       放言:声言弃位。

10.    身中清:得到高洁的名声。

11.    废中权:权,秤砣,表示责任和义务。废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整篇解释:超然于名利之外的隐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份,伯夷、叔齐就是呀!至于柳下惠、少连,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屈辱了自己的身份,只做到了言语合乎规范,行为经过慎思,也就如此而已了;至于虞仲、夷逸,他们在声言弃位后就隐居起来,虽然得到了高洁的名声,但却废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却和他们都不一样,没有认可的,也没有不认可的。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用历史上的几位隐者和自己作比较,说明此时的孔子应该很少过问政治,处在一种接近于隐逸的状态,这时候的孔子或是已经接近暮年了。

2.       孔子说他和这几位隐者都不一样,说明孔子不完全赞同这几位隐者的做法,那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位隐者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呢? 伯夷、叔齐被饿死,说明他们过于刚健而缺少灵活;柳下惠数次被罢免然后又被启用,说明他过于屈柔而缺少刚健;虞仲和夷逸弃位隐居,说明他们过于追求高洁而缺少社会责任感。所以,孔子觉得他们的做法都不完美。

3.       孔子曾经多次称赞伯夷叔齐,如果弟子们都学伯夷叔齐的话,那不就等于孔子在鼓励弟子去自寻死路吗?所以孔子在此章作了修正,表明了他自己是不会采用伯夷叔齐的做法的,他要“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就是既没有认可的,也没有不认可的。这一种做法的优势在于灵活多变、不僵化、不片面、不极端。如果伯夷叔齐没有认可了“周栗不应该吃”的这一观念,也就不会导致他们被饿死。孔子虽然称赞他们不屈服的精神,但是也不鼓励弟子学他们的做法。孔子认可的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随机应变的做法。这个变也不是乱变,而是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合乎仁、合乎义。

4.       我们在“认可 ”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容易被固化,然后不能接受其他的观念了。当情况发生改变后,我们也难以快速调整我们的观念。往往造成难以适应。

5.       “认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当你在认可它的时侯,也就同时认可了不好的方面,显然这也不好,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去认可正确的,不去认可错误的,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也就只有用孔子的方法了:“既不认可,也不不认可。”。第二、任何事物的正确与否都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一变,正确的也会变成错误的,所以当你在认可它的时候,就等于认可了它在所有条件下都是正确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你要是不认可它的话,也就否定了它在当下条件下是正确的的事实,显然这也是错误的,那正确的做法是认可当下条件下他是正确,不认可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那还是要用孔子的方法:“既不认可,也不不认可。”

6.       此章,孔子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孔子暮年的思想境界,此时孔子的思想更加精微,更加思辩,也更加包容和开放了。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钱穆先生解释:

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先生說:“守其志不屈,保其身不辱,這是伯夷叔齊吧!”先生說:“柳下惠、少連,志不免有降抑,身不免有污辱了。但所言能合於倫理,所行能合乎思慮,能如此也算了。”先生又說:“虞仲、夷逸,隱居棄言,但他們的身是合乎清潔了。他們的廢棄,也合乎權衡了。”先生又說: “我就和他們不同,我只是無可無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