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43
(2022-05-31 17:48:17)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杂谈历史 |
分类: 论语新解 |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周明新愚解:
1. 原壤:《礼记·檀弓下》记载原壤是孔子故人,结合本文中的“夷俟”和孔子“以杖叩其胫”的角度来分析,原壤应是孔子家比较年轻的仆人。
2. 夷:东方未开化的民族。
3. 俟:候命。
4. 孙:通假逊,谦逊。
5. 弟:称自己为弟,就是尊长。
6. 述:称述。
7. 死:停止,引申为退位。
整篇解释:原壤像夷人那样坐着候命。孔子说:“年轻不能谦逊尊长,年长又没有什么功德可被称述,衰老了还不愿退位,这些都是有害之人。”孔子用手杖叩打原壤的小腿。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在告诫原壤守礼的过程中,指出了人生三个阶段的三种有危害的表现。
2. 第一种危害的表现是“幼而不孙弟”。 孔子曾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年轻不能谦逊尊长就无法向年长者学习,就会学而无成。其次,不能谦逊尊长就无法做到忠孝,因为忠孝的基础就是尊长,不能尊长,又怎么能做到忠孝?一个学而无成又不忠孝人当然是有害之人了。
3. 第二种危害的表现是“长而无述”。长而无述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也没有什么好德行可以被称述的;既然没有好的,那剩下来的就是些恶行恶德了,那这种人当然也是有害之人了。
4. 第三种危害的表现是“老而不死”。孔子是不可能会说“长寿不好”这样违背人性的话的,这和他的仁和孝的思想是相违背的。因为长寿是仁的体现,也是孝的结果,没有仁和孝的支持又怎么会有长寿呢?那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想说什么呢?从前章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这个死可以当“停止”讲,如果此处的死也被解释为“停止”的话,那孔子讲的“老而不死”应该是指君主在年老体衰已经无法胜任职责的情况下仍然不退位的现象。孔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的特点出发,指出了老君主在衰老不能胜任职责的情况下应该要主动退位,让有能力的新君主来替代,说白了,就是不赞成君主终身制,孔子的这个见解无疑是科学和务实的,目的是要解决在新旧君主更替的时侯国家经常出现动荡的问题,以及老君主不能胜任而造成国家无道的问题。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钱穆先生解释:
原壤蹲着兩腳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來。先生說:“年幼時,不守遜悌之禮。年長了,又一無稱述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如人生中一賊。”說了把手中所曳杖叩擊他的腳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