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40
(2022-05-29 07:12:13)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周明新愚解:
1. 高宗:商代的帝王。
2. 谅阴:谅:言加京,京表示帝位。谅解释为朝庭;阴;闭门。
3. 薨:君主去世为薨。
4. 总己:各司其职。
5. 冢宰:君主去世后,负责治丧的大宰。《周礼·天官》记载:乃立天官冢宰。
整篇解释:
子张问:“《尚书》上讲:‘高宗的朝廷门关闭着,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什么意思呀?”孔子说:“何必一定要是高宗,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要是君主去世了,百官都会各司其职并听命于冢宰三年。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为子张解释了尚书中的一句话,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在老君主去世后的三年内新君主只能守丧、不能亲政,政务统一由冢宰来处理。这个观点表面上是在谈服丧的问题,实质上是在谈如何保证国家权力平稳过渡的问题。
2.
孔子提出了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稳健的国家权力更替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新继位的君主有三年观察和学习管理国家的时间,在此期间内,新君主可以熟悉各类政事,认识和了解各级官员,这些为君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可以为他三年后的亲政积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国家的持续稳健发展,也避免了没有从政经验的新君肆意妄为而导致国家混乱的局面出现。
3. 孔子提出的这一制度安排和孔子自己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相通。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钱穆先生解释:
子張問道:“《尚書》上說:‘高宗諒陰,三年不言。’這是什麼意義呀?”先生說:“何必定是高宗呀?古人莫不這樣!前王死了,朝廷百官,便各自總攝己職去聽命於冢宰,共歷三年。”
前一篇:论语《宪问篇》14.39
后一篇:论语《宪问篇》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