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17
(2022-05-20 21:26:41)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周明新愚解:
1. 霸:称霸。
2. 一匡天下:一匡:使置于一框内。实现了天下共尊周王室的一统局面。
3. 微:隐而不现为微。
4. 披发:披头散发,没有冠带,指未开化、不讲礼仪。
5.
左衽:左开襟的衣服。孔子在前章说过短右袂,短右袂就是右开襟的衣服,因为右边的领口被压在下面,所以右袂露出的短,因为右代表武力,短右袂表示不尚武。此处的左衽指尚武。
6. 谅:或是引自于《诗经·柏舟》诗句中的“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谅,孔子或用谅来指代
“之死矢靡它”,也就是“誓死不二”的这句誓言。
7. 自经:自缢。
8. 沟渎:沟渠。
9.
莫之知:在《史记·管宴列传》中记录了管仲的一段自述:“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从他的话中可知“莫之知”就是不显名于天下的意思。
整篇解释:
子贡说:“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吗?齐桓公杀死公子纠,他不但不能殉主为公子纠自杀,还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实现了天下共尊周王室的一统局面,人民直到今天还能受到他的恩赐。要是管仲不见用,我们将还处在披头散发不讲礼仪和穿着左衽衣服强取豪夺的状态。岂能要求他像平民夫妇那样信守誓死不二的誓言,去为公子纠自缢于沟渠而不显名于天下呢?”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又一次为子贡解释了管仲的仁,孔子认为管仲帮助实现了天下共同遵奉周王室的一统局面,从而促进了天下的礼仪文化的发展,也减少了诸侯之间凭借武力强取豪夺的战争,孔子认为这些都是管仲的仁。
2.
孔子还认为管仲和公子纠之间的关系就像匹夫匹妇之间的关系,属于私人之间的关系,忠于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小义,而忠于齐国和天下的利益则具有更高更大的价值,是大义,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应该要以服从国家和天下的利益的大义为优先。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钱穆先生解释:
子貢說:“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非但不能為子糾死,又為桓公相。”先生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由他把天下匡範合一起來,人民直到今天還是受他的恩賜。若沒有了管仲,我今天怕也是披髮左衽的人了。那像匹夫匹婦般,守着小信,自縊死在溝瀆中,誰知道呀!”
前一篇:论语《宪问篇》14.16
后一篇:论语《宪问篇》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