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课例

分类: 教育教学 |
《角的初步认识》课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设计理念:遵循课程课标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过程中形成几何知识直观的表象。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发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对数学充满兴趣。
教材分析:生活情景让学生发现角,逐步抽象出角的模型,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动手操作,例如折纸、画角。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动,对图形的动手操作兴趣浓,对长度的表象有了直观认识,对角度大小的抽象概念比较模糊,学生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动手探究活动让角的特征在学生脑海有初步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过程与方法: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折扇、角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角
1、课件出示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捉秘藏吗?今天有几个图形也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你们猜出它们分别是谁吗?你从哪猜出来的?
生: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露在外面的部分。
师:这里有三个是好朋友,有一个不是它们的朋友,你们能猜出来吗?
生:圆
师:怎么猜的?
生:它们都有角
师: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角的初步认识。
2、为了研究方便,把图形中的角剪下来
师: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动手摸一摸。用脸感触一下。
生:这些角是尖尖的。一个角还有直直的边。
小结:这个尖尖的我们称作顶点。一个角还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知识特点,创设学生有趣的学习情境,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指认角的顶点和边
1、结合手中角的模型,同桌互指角的顶点和边,找出教室中的角,并指画角的顶点和边
2、出示圆形纸片折角,再说出角的顶点和边
3、
课件出示判断,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强化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角的趣味性。
三、画角
师:画一个你喜欢的角,看谁画的又对又快。
生1: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生2:先画一条边,再画另一条边
师:黑板范例,先画边,再画边可能没有一次相交出顶点,课件揭示角的正确画法。再让学生按正确方法画一个不一样的角。(开口方向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四、体会角的大小
1、比眼力
师:拿出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角,让学生举起和老师这个一样的角
生:拿直角的,锐角的,钝角的。
师:这三个角一样吗?哪个是老师手中的角呢,怎么验证呢?
生:直接看角的边,直直的,横横的。
生:放到一起看能不能重合。
师:你们把找到的角放到一想,看看能重合吗。
生:重合了,并说出操作过程(先把顶点对齐,一边重合,另一边也重合)
生:不重合,边有长有短
师:用折扇演示角的变化,学生感悟叉开的程度变大。再把黑板上的角的边延长让学生感悟角的边变长了,角度变大了吗?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叉开的程度有关。
课件再次呈现大小一样,边的长短不一样的两个角,放到一起重合,大小相等。
师:利用叠合法把手中的角排队。
生:动手操作,先把顶点对齐,一边重合,另一边到里边说明
2、比手巧
师:拿出两支铅笔,拼成一个角,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角小的怎么变能超过同桌的角。
生:操作演示。
师:增加难度,拼成两个角,两个角哪个大,能变成一样大小吗?
生:操作演示。
师:还用两支铅笔拼成4个角,指出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数角
1、打开密码锁
师:课件出示大写的英文字母,打开密码就要数出一共有几个角。
2、长方形剪一刀后形成5个角、4个角、3个角。
设计意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兴趣浓厚,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抽象出生活中的角
师:出示教材情境图,找出上面角的模型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知道角的顶点、边,会画一个角,知道角的大小,会数角。
板书: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生活中的角也就是图形中的角。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七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三是画角再次巩固角的特征,引出下面角的大小。四是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五是数角,巩固表象;六是发现生活中的角,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七是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在课的导入中,我抛弃了情境图,因为生活中的角也就是图形中的角,而把情境图放在最后。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化解了数学的理性与学生的感性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中,我的提问语不够自然巧妙,没有精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得一些环节零乱。
2.学生对长度的表象印象深刻,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的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还不够,在用铅笔拼角的环节中,要想把角变大,还有个别同学想去延长角的边,可能是折扇的操作学生没有形成表象,学生观察时的目的老师没有引导到位,学生没有交流到位,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数学的抽象语言老师在转化成学生通俗易懂的定义时把握地还不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