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我想当一名演员!”近日,宁波镇海区崇正书院601班学生王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好意思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他以为会引来哄堂大笑,没想到同学们盯着其身后的电子屏幕,发出了“哇”的惊呼声。王晨转身看到了20年后成为“演员”的自己,不禁惊呆了——时髦的发型,帅气的五官,嘴角露出一抹迷人的浅笑……(见4月15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报道,该校语文老师施珊珊用AI帮孩子“梦想成真”,旨在给予学生一种志向教育。而这样的志向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用AI帮学生“梦想成真”,等于为学生建树一种远大理想。而学生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这一远大理想必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能的追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自然,在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升了学生的能力。通过克服困难,学生不仅有望实现远大理想,而且能够成为更加坚强和有能力的人。且由于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努力。在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发挥领导作用。这些技能不仅对实现远大理想至关重要,同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用AI帮学生“梦想成真”,并非给学生“画饼充饥”,而是为学生提供目标和方向,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因此,用AI帮学生“梦想成真”,实际上是在昭示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让远大理想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或许20年后,施珊珊老师为学生建树的远大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不能“梦想成真”。但是,施珊珊老师今天为学生作出的努力,却不会“瞎子点灯白费蜡”。事实上,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人生经历,会给予学生正常的人生心态,会塑造学生健康的性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因而会让学生闪闪发光,尽管有的学生不能“梦想成真”。
有道是:“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用AI帮学生“梦想成真”,不啻拷问世人:我们该给学生“灌满一桶水”,还是该给学生“点燃一把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