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仑柴桥街道芦江工业社区“卡嫂共富工坊”,一群普通的卡车司机家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速度——5000只风车的紧急组装任务,仅用两天时间就高质量完成,比企业预期提前一天交货(见4月7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如此令人惊叹的速度是如何创造的?原来普通人组装一个风车可能需要1至2分钟,而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卡嫂们平均只需30秒就能完成一个。就是依靠如此令人惊叹的速度,这些以前只会做家务而现在成为“‘技术工”的卡嫂,实现了“订单越多,收入越高”的夙愿!“卡嫂共富工坊”创造的“共富速度”,令人拍手叫绝,给人启迪良多。
为破解卡车司机家属就业难的困境,搭建起社企互助的桥梁
,芦江工业社区搭建了“卡嫂共富工坊”,通过对接辖区企业承接来料加工,让卡嫂们实现“家门口”增收,将“闲时劳动力”转化为“共富新动能”。卡嫂们凭借自身劳动,不仅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还有了额外收入,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工坊的“双赢”。固然令人敬佩。然而,如果卡嫂们不能从零基础起步,逐渐成长为技术娴熟的“多面手”,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练就“硬本领”,游刃有余地处置分工作业或流程优化,那么,卡嫂们想增加经济收入,就未免成为不切合实际的幻想,遑论实现企业与工坊的“双赢”?“卡嫂共富工坊”不仅让卡嫂们增加经济收入,还实现了企业与工坊的“双赢”,无不表明:打铁全靠本身硬,“共富”也凭“真本事”。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供单、工坊接单、居民增收的模式,凸显出北仑柴桥街道芦江工业社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积极作为,固然能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共富样本。但是,如果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不能创造出“卡嫂共富工坊”创造的“共富速度”,即便有政府搭台、企业供单、工坊接单、恐怕也难能实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夙愿。也因此,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为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搭台”,各个企业不仅要为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供单”,各个工坊不仅要为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接单”,更要为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提供“培训”。当然,想增加经济收入的居民,也不能光是“临渊羡鱼”,而必须积极“退而织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