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通知的“作业熔断机制”引发广泛关注(见12月14日海峡导报)。
所谓“作业熔断”,按照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在《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的意思是: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应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老师会根据情况做出教学调整,促进孩子学习更加有效。
显然,如此“作业熔断机制”,看起来很美,但实施起来庶几乎难能做到:一、学生学习效率有高低。同样量的作业,有的学生很快就做完,有的学生拖半天也做不完;二、学生学习习惯有好坏,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及时做完作业,学习习惯坏的学生拖到半夜也做不完作业;三、学生学习态度有优劣。学习态度优的学生,能在“熔断”前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劣的学生即便拖过“熔断”时刻,也难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看来,在不同学生的面前,“作业熔断机制”庶几乎失效。
当然,提醒学生及时就寝,保证学生充足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但学校和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能采取看起来很美但行之无效的“作业熔断机制”一刀切地治理学生。譬如这几年厦门学校更多地在作业的“控量增质”方面发力,就不失为保证学生充足睡眠的好办法。所谓“控量增质”,就是以制度形式推行校本作业,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学校研发,学校也建立起常态化校本作业教研机制;由年段做好各科作业的统筹“控量增质”,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下功夫,向课内要效率。
把“作业熔断”和“控量增质”对比,不难发现:“作业熔断”在治标上发力,把管好学生睡眠时间的责任推给家长;“控量增质”从治本上发力,学校和教师主动担当管好学生睡眠时间的责任。换言之,“作业熔断”不如“控量增质”。也因此,“作业熔断”熔不出好学生。学校想培育出更多好学生,不放在“控量增质”上下一番真功夫。
“假日学校”是名副其实的“三心工程”
整理场地、添置物资、排摸需求、设计课程、对接老师……寒假临近,宁波北仑区小港街道竺山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正忙着为开办“假日学校”做准备。近5年来,宁波市各级关工委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每年筹集经费1000余万元,平均每年开办1300所“假日学校”、接收7万名中小学生(见12月13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假日学校”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假日学校”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
每逢寒暑假,“小候鸟”们——双职工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便担忧没有好去处玩耍,担忧被家长关在家里孤独一人度过假日。为此,他们忧心忡忡。然而,“小候鸟”们进入“假日学校”后,就变得笑颜常开、开心不已。“假日学校”能纾解孩子们的忧虑,他们进入“假日学校”后,能与同学们尽情玩耍,学到应学的文化基础知识,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实践,还能见到家里见不到的世面,并且还能广泛交际,结交到好朋友。
现实生活中,寒暑假的到来,是让“小候鸟”们家长最担心的事。因为一到寒暑假,家长们就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关在家里没人看管不安全,放任其四处玩耍更不安全。不过,“小候鸟”们进入“假日学校”后,家长们就大可放心了。进入“假日学校”的孩子,能学到应该学的安全知识,有教师们的看管,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孩子在全日制学校就读期间,能学到文化基础知识,能学到思想道德课,但一到寒暑假,思想道德课就难免“中断”。因此,每逢寒暑假,全社会最无奈的事,还是“小候鸟”们的健康成长问题。但是,“小候鸟”们进入“假日学校”,就有望健康成长。据悉,“假日学校”已经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格局,既给孩子们传授文化基础课,还给孩子们传授思想道德课,让更多孩子沐浴到关爱的阳光。因此,“假日学校”做到能让社会称心。
值得一提的是,“假日学校”通过“各级政府支持一点、村(社区)自筹一点、企业(冠名)出资一点、社会组织购买项目资助一点”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不仅让学生免费“入学”,部分学校还提供免费午餐及水果、糕点。
据报道,不少在“假日学校”中学习过的双职工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候鸟”长大后,变身志愿者回馈社会,在关心下一代的社会实践中作贡献。看来,中国关工委主要领导把宁波“假日学校”称之为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的“三心工程”,一点也不为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