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困难门诊”自10月12日开设以来,便呈现一号难求的火爆状态(见10月29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报道,目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困难门诊”每周半天,原本计划每次限号5个,没想到第一次门诊放号,几分钟就被抢光了,为满足患者需求,门诊号增加到20个,不到半天又被一抢而空。由于就诊患者多,医生在门诊过程中不得不加号。
“学习困难门诊”呈“火爆”状态,原因或许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大量家长把“学习困难门诊”视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救命稻草”,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习困难门诊”上。应当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家长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无可厚非,但是,家长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习困难门诊”上,那就荒谬不堪了。
必须指出的是,“学习困难门诊”并非万能,家长把“学习困难门诊”当成孩子学习成绩实现逆袭的“灵丹妙药”,这是对“学习困难门诊”的误解。其实,孩子学习困难只是一种症状,一种结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孩子学习困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神经发育、情绪、精神心理障碍、环境因素等。“学习困难门诊”并不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唯一途径,“学习困难门诊”只是寻找孩子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分辨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是家庭社会因素所致。“学习困难门诊”只能解决属于医学部分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明学习困难的病因,并给以进一步治疗。
譬如有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患有多动症。这就需要“学习困难”的孩子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又譬如有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父母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这就需要家长调整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再譬如有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痴迷手机游戏成瘾,这就需要家长营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解决孩子“学习困难”问题,不能光靠“学习困难门诊”,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否则,难免陷入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的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