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思明区法院发布了这样一起案件,一位家长为让孩子进心仪学校,转账18万元给一个自称能“托关系”打点的男子,结果孩子没被录取,双方为此闹上法庭(见7月4日台海网)。
据报道,艺术生小菲(化名)从小就梦想着能到某音乐学院深造。为了让小菲顺利进入心仪的学校,小菲妈妈经人介绍认识了阿鑫(化名)。听说他跟音乐学院的老师们都很熟,能够帮忙打点,于是,小菲妈妈添加了阿鑫为微信好友。加好友后,阿鑫先后以各种理由要小菲妈妈共转账18万元。可是,钱一笔一笔转了过去,转眼到了入学季,小菲并没有被心仪的音乐学院录取。失望至极的小菲妈妈再次找到阿鑫,要求退钱。阿鑫就写了一张《承诺书》给小菲妈妈。该《承诺书》表示:“现事情没有办妥,我自愿在一年内退还全部款项。”然而,约定日期到了,阿鑫依旧没有退款,小菲妈妈也联系不上阿鑫,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阿鑫退还18万元及利息。
事关孩子健康成长,思之再三,觉得有必要议论几句。
应当说,殚精竭虑为子女,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总希望子女成才甚至成大器,因而总想把子女送进名校接得到良好的教育。问题是,如前文所述的小菲妈妈如此发挥“钞能力”,托关系,打点,意欲让子女进入名校,不仅有可能陷入骗子设置的“坑”,而且还损害其他学生公平入学的权利,扰乱国家的正常教育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有违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更重要的是,还会将子女引向“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走关系难成事”的人生歪路。也因此,为让子女进“名校”,发挥
“钞能力”的做法,不足为训。家长的“名校梦”,醒醒吧!
其实,无论中外,不进名校成才甚至成大器者,大有人在,譬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愛迪生、韩寒等,上的都不是名校,而他们都成为“才子”“大器”。当前,全社会提倡公平竞争,建设良好教育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渴望成才甚至成大器者开辟了广阔天地。一切渴望子女成才甚至成大器的家长,只要教育子女懂得“打铁全靠本身硬”的道理,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何愁不能成为各行各业中的“才子”“大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