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今后公众可享文化“深夜食堂”——厦门市23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见3月11日厦门日报)。
据报道,为了给市民搭建全新的阅读场景,构建起贴近市民的“阅读服务圈”。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为公众打造精神文化“深夜食堂”。2022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福州、厦门等地的60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并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周末和重要节假日延时服务不少于3小时,其余时间不少于1小时。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4.6%,较2020年的25.5%下降了0.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8.4%,较2020年的18.7%下降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较2020年的79.4%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从这一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尽管受到“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冲击,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兴趣没有下降,反而处于增长态势。这是令人欣慰的现象。
然而遗憾的是,现如今不少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对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兴趣的增长似乎贡献不大——君不见,不少公共图书馆的开门时间还是沿袭“八小时工作制”,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平行:其他企事业单位上班,他们也上班。其他企事业单位下班,他们也下班。如此“开门时间”,不仅难能刺激国民的阅读兴趣增长,反而有可能会制约国民的阅读兴趣增长。所以,现如今不少公共图书馆的“开门时间”必须从读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地改革一下。厦门市23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正是对图书馆传统“开门时间”的改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厦门的做法,值得各地举一反三地借鉴。可以相信,改革图书馆传统“开门时间”,实现为公众打造文化“深夜食堂”之目标,进而促进中华读书活动健康发展,就大有希望。
顺便提一下,近些年来,各地为满足国民阅读需求而开设的“城市书房”,也患有与不少图书馆一样的“通病”:其开门时间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平行,难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切实有效的阅读服务。遑论为增长国民阅读兴趣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促进中华读书活动健康发展?也因此,笔者认为,不少城市中的“城市书房”也必须从读者需求出发与时俱进地改革开门时间。唯如此,此类“城市书房”才不会沦为那里的城市领导挣面子的“形象工程”,浪费国资民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