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三)微课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与思考

(2019-12-26 10:12:51)
分类: 教育

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视频这个“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普及开来,人类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媒体时代。在此种态势下,微课也得以遍地开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发、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1]将微课植入到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是微课应该运用于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鉴于我们地区的教学实际(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设备),我们将微课移植到课堂,我们学校语文组尝试将微课和作文教学进行整合,以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态,现已见成效。

一、微课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应用方式

1、范例示方法,入题激热情,实现有效积累

  说实在话,假如单单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而用微课,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微课展示素材用起来会比学生手中的纸质素材费时,相同时间内视频呈现不如纯文字呈现的涵盖的内容多。

我们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主要是用微课突出强调如何进行素材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我们潜意识里的想法。但实际情况是有好多学生说自己读了不少,但还是不会写作,或作文分数不高。和老师一吐槽,得到的回复大都是“你还是读的少”;和家长一抱怨,家长也困惑,那得到的回复基本是“咱还得多读”。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只是一味的去读,而不会真正有效的积累。

我们通过微课直观呈现利用手中资料如何做到有效积累素材。

比如利用微课展示素材积累的具体操作方法:首先给自己选择一个话题,当作素材积累的目标。 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素材积累都围绕着这个话题来收集。

至于选择哪种话题,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指导:汇总高考作文题,会发现第一类当属社会热点,每一年的高考,总有作文题在讨论社会热点,所以,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一个社会热点,对于高考作文来讲非常必要。另外,文化名人  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代社会里的,当对一个人的生平了如指掌,就可以面对高考中那些讨论人生大道理的作文题。还有拥有正能量的关键词,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应是我们积累素材的话题。

利用微课展示优秀学生积累范例,直观呈现,系统呈现,方便学生接受进而运用。

时间久了,学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摘抄笔记积累素材只是凭感觉判断,觉得是好的素材就记下来,所积累的素材不成系统,彼此之间缺少紧密的关联。积累多了,学生引入作文中的素材也不会是孤零零的。

另外,我们也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热情。

纯文字的素材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容易乏味,视频素材对于时间如金的高中生来说太奢侈。两者相较取其利,阅读课开始时我们借助微课来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热情。如围绕一个人物“苏轼”这一人物积累,播放微课《雪泥鸿爪正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诗句,给我们留下了雪泥鸿爪这样一个很凄美的意象现在的很多工具书对雪泥鸿爪的释义是鸿雁在雪上踏过留下了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有失准确,用典最忌讳的是望文取义。上面释义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两个关键词,便推断出该意象只是要比喻痕迹而已。结合整首诗,可以发现原句的意思很清楚:人生无常,充满了偶然与未知,此刻我们的状态,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所以正确的释义应该是:鸿雁在雪上踏过而留下了爪印。比喻人生在世,经常会有无法把握自身命运与方向的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他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样的感叹?”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人物素材阅读的热情。

2、写前提要求,作后弥不足,形成序列指导

进行方法指导,这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地方。运用微课进行方法指导,搭建起学生支持习

作的支架。

学生的习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善于把握时机。就我们地区的调查问卷来看,在写作教学中,课后指导多于课前指导,或者说基本没有课前指导,一般是在写作完成之后再进行写作指导。在批改完成后进行写作指导,并不是说时机不对,但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学生看来,习作已经完成,再没有热情去依据教师的指导重新去写作,即使老师有要求,重写一遍,但绝大多数是“回炉的烧饼”,只是个别地方的修改,很少看到有魄力从根本上进行改动的。另外,教师在指导时往往感觉该讲的知识点太多,难以割舍,教师讲多了学生会产生“认知负载”,有效学习难以发生。总起来说是每次的习作评改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教师的预期。

认知心理学研究通过样例,可促进学习图式的获取。在每次写作之前,利用微课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同时提供实现这些要求的可操作性的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训练议论文的结构时,我们制作了一组微课《议论文的结构之《并列组合 条例分明-横向式》《推进有法 深入有路-纵向式》《比照见妍媸-对照式》《破立以相生-破立式》《引议联结-常规式 》。

接下来,我以《议论文的结构》之《并列组合 条例分明-横向式》为例来展示微课的内容和运用。

写作之前,展示微课《议论文的结构》之《并列组合 条例分明-横向式》,微课内容首先介绍横向式结构的基本特点以及好处(横向式结构是议论文言之有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并列着组织分论点和若干论据的结构方式,即论证时几个层次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其优点是论证全面,条理清晰,能使阅卷者快速把握行文思路),再重点介绍用横向式的三种方法:理由并列,也就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列举几个成并列关系的分论点;途径并列,由“怎么办”入手,将多个互相并列的分论点逐一罗列;例证并列,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论证中心论点。在介绍方法时并分别列举实例,这样学生对训练的重点横向式结构有了认知,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有章可依了。

另外,每一次训练都有一个侧重点,各个击破,达到习作训练的序列化,阶梯                    

作后评改也是侧重于横向式结构进行,重点对分论点进行评析。利用微课把学生的习作进行分类展示,从不合逻辑的类型开始,再展示优秀习作,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对横向式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修改时也只是对习作的横向式结构的分论点进行再打磨就行了。

运用微课进行习作指导,这种以视频影像为主的方式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短小的微课使训练更集中,对学生习作的展示彰显了学生个性。微课植入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有了波澜,有了活力,也更有了效率。

二、微课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思考

微课方兴未艾,我们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思考     1、微课资源不够丰富

微课制作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一个微课虽然是短短5-10分钟。但制作一个微课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制作微课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到最后的录制成功”这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几天乃至十几天。这样对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长期自己制作微课使用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作文方面,网络上的微课资源较少,我们学校语文组通过分工合力制作,还是捉襟见肘,微课资源不足问题较难解决。  

2、微课内容不能修改

对成品Ppt课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取舍,但是微课无法进行修改,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计,这也是运用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3、微课教学缺少互动

微课是以事先录好了的视频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难以及时反馈,教和学之间缺少互动,这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了微课的使用效果。

4、微课课程缺少衔接

微课的定位是一个知识点,大多数的微课是独立的 ,缺少前后的联系衔接。

如何克服以上的困难,将微课更好的与作文教学整合,这也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研究的课题。让微课走向微课程,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考试指南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