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和中国茶道
鲍 扬

陆羽【733---804】唐朝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市】,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编著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被后人尊为’’茶圣‘‘,誉为’’茶仙‘‘,祀为’’茶神‘‘。【茶经】一书第一次详细记载了有史以来种茶,制茶和饮茶。陆羽所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是中国茶道进入划时代的标志。反映了中国茶叶在唐代已有了重大发展。自古以来,国运兴则茶道兴,中国茶道在大唐盛世应运而生,唐代儒,释,道三家的许多杰出人物对茶道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而陆羽被公认为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
自古雄才多磨难,何况陆羽孤且直。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自传】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约3岁时被弃于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当时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清晨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哀鸣声和小孩的啼哭声,禅师寻声下桥去看,发现一个弃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唯恐他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其遮挡寒风,于是禅师发慈悲之心,把他抱回寺中抚养。后人把这座小桥称为’’古雁桥‘‘。
因为弃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是谁,智积禅师便用【易经】让弃儿自己抓阄卜卦,占得’’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于是禅师按照卦辞为弃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此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陆羽传】中均有记载。
智积禅师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智积是个饱学之士,在龙盖寺陆羽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因智积好茶,整个龙盖寺都好茶。且十分讲究饮茶,寺内专设’’
茶堂‘‘供众僧辩论教义,招待檀越时品茶之用。法堂西北角设置’’茶鼓‘‘,击鼓为号, 召集众僧饮茶。寺内僧职人员中设’’
茶头‘‘。专司烧水煮茶和待客献茶;还有各司其职的种茶僧,制茶僧,施茶僧【供应过往行人的茶水】。寺院内,供奉佛,菩萨,祖师的茶称为’’奠茶‘‘,依据僧人受戒时间长短先后饮用的茶叫做’’戒腊茶‘‘,一般僧侣煮饮的茶称’’
普茶‘‘。禅僧早起盥洗后,先饮茶,后礼佛。被民间视为茶圣的陆羽,少年时代就生活在饮茶成风的竟陵龙盖寺。在唐代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在茶禅风行的环境中,陆羽对寺内僧人们种茶制茶烹茶,从小耳濡目染,饱受熏陶。
陆羽是孤儿,被名僧收养,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佛学理论
,同时也对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陆羽从小就掌握了很好的茶艺技术。公元746年,陆羽结识了竟陵太守李齐物,后被李齐物所赏识,陆羽在寺庙生活12年,不肯出家。这年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陆羽貌不出众,又有些口吃,但幽默机智,聪明过人,很有表演才能。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的出众表演,十分欣赏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读书,研习儒学。这成为了陆羽一生重要的人生转折。公元752年,陆羽结识到了文学大家竟陵司马崔国辅,并与其成为至交好友,经过崔国辅的指点,陆羽的学问大大增加。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离开竟陵,来到了浙江的湖州,而湖州是我国极其重要的茶叶产地,湖州产的’’安吉白茶‘‘,当时已名闻天下。在湖州陆羽接触到了各种与茶相关的生产技艺和茶文化,同时也将自己对茶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深化。正是这一过程中,陆羽逐渐将自己对茶的研究,融入到文化之中,从而为后期的【茶经】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陆羽在浙江湖州撰写,修订完成的【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被后人誉为茶学的百科全书,正是【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理论基础。【茶经】深入浅出地记写,论述了茶的起源,茶事史料,茶叶产地,制茶工具,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陆羽【茶经】是唐代以前和唐代有关茶叶实践经验和理性知识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种植,制作,鉴别,品饮等第一手资料,又是遍稽群书,广采博收,潜心研究的学术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茶经】大约成书于780年,全书3卷10章7000余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性状,名称,品德和功效;二之具,讲采茶,制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加工方法和茶的种类。卷中,四之器,罗列当时煮茶,饮茶器具。卷下;五之煮,讲述烹茶法和水质等级;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方式;七之事,讲茶的故事和茶的产地;八之出,讲当时产茶区及其茶品质优劣;九之略,讲茶具茶器去之不用的前提条件;十之图,最后教人用绢抄写茶经悬挂在室内,以备学而时习之。陆羽是唐代以前数千年茶学知识的集大成者,【茶经】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他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并提出茶道主张;’’精行俭德‘‘。
陆羽所创的中国茶道,其核心思想是’’精行俭德‘‘。【茶经】第一章就说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自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吸与醒酬,甘露抗衡也。‘‘陆羽把茶与精行俭德之人与茶联系起来有两重意思;一是茶之性俭,清新,隽永,犹是修身养性之人生回味,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这种心理需要正与茶的俭淡,冲和之性质相契合。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一方面’’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的追求。只有做到’’精行俭德‘‘,才可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以陆羽把这一思想贯穿于【茶经】全文。
《茶经,六之饮》还详叙茶道仪式;’’夫珍鲜馥列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行‘‘就是传碗递盏。一’’则‘‘茶汤分而饮之,大家轮着喝,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气氛。因为滋味鲜美,香气浓郁,这样的香茶只能出三到五碗。供茶是有讲究的,不管人多人少,一炉只出三碗或五碗,不能违背,否则会影响茶的品质。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另一体现,不得超出’’度‘’,这正是’’以茶行道‘‘。
【茶经】侧重文化艺能,’’道‘‘之所在说的不太明白,唐末刘贞亮丰富和发展了陆羽所创立的茶道,总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以行道。刘贞亮继承和引申了陆羽’’精行俭德‘‘的观点,提倡饮茶渗透公德教育,提倡饮茶修身养性。
唐代陆羽创立的中国茶道,是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