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蚌埠日报》谈五河的诗词

(2019-08-25 08:26:47)
标签:

文化

和《蚌埠日报》谈五河的诗词

沈先良

 蚌埠日报2018417发表了一篇赋山诗水咏古虹 ——古诗词中觅蚌埠之五河的文章,但是其中几首诗赋的引证是值得商榷的。

1、原文:古虹县城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最远者当属于隋朝徐彦伯的《淮亭吟》:贞寂虑兮淮山幽,怜芳若兮揽中洲。崩湍委咽日夜流孤客危坐心自愁····”

徐彦伯《淮亭吟》的全文:

“贞寂虑兮淮山幽,怜芳若兮揽中洲。崩湍委咽日夜流,孤客危坐心自愁。矧鹤唳兮风晓,复猿鸣兮霜秋。熠耀飞兮蟋蟀吟,倚清瑟兮横凉琴。撷瑶芳兮吊楚水,弄琪树兮歌越岑。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汨。金光延起兮骤兴没,青苔竟兮绿蘋歇。绿蘋歇兮凋朱颜,美人寂历兮何时闲,君不见可怜桐柏上,丰茸桂树花满山。”

看看赋中描绘的景物,“鹤”“猿”“绿蘋”“桂树”等,就可以知道这里不是五河。它们不是平原地带所有的,只有高山密林的环境条件才会有。这到底在哪里呢?诗人在诗中明确地点明了——“淮山”之“淮亭”,五河可从来就没有淮山这个地方。那么淮山又在哪里呢?从“君不见可怜桐柏上,丰茸桂树花满山”中,可以大致看出端倪,——桐柏山,这是淮河的发源地。

桐柏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湖北省边境地区,其主脊北侧大部在河南省境内,属淮阳山脉(或广义大别山脉)西段,专家评价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长达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构成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因为站在山顶可以远望长江,所以诗中又有“撷瑶芳兮吊楚水,弄琪树兮歌越岑”之说。“楚水”在古诗文中常有长江之谓,而“越岑”就是越地秀美的山峰。吴越常在一起,两地相距不远,所以才有此说。五河是没有看见吴越之地的地理条件的。

2、原文:唐朝李绅到虹县,赋诗《入淮至浮山》:“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银花五两高。天外绮霞迷海鹤,日边红树艳仙桃。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寄谢云帆疾飞鸟,莫夸回雁卷轻毛。”

说来可惜,这首诗的题目不是报上说的《入淮至浮山》,而是《入淮至盱眙》。当然这首诗的全名记作《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兼纪瑞物。入淮至盱眙》。名字可够长的,或者有点绕口,但是从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这首诗的内容都与“盱眙”有关。无怪乎五河县现在的邻居明光市人,抢着喊叫这首诗是它们的呢。属不属于明光倒不要紧,但是属于五河就难以服人了。单从内容来看,诗的最后一句“寄谢云帆疾飞鸟,莫夸回雁卷轻毛”,云帆疾如飞鸟,游动起来比雁毛还要轻快。再联系一下诗中的“淮起银花”“天外绮霞”“日边红树”“岸惊目眩”“五两高”“睹抃鳌”等词,可见他是乘着帆船观赏两岸景色的。诗中出现的群峰凝翠、孤峰回环,也是在船上所见,所以很难指明那座“山凝翠黛孤峰迥”的就是“浮山”。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弃舟登岸,登临浮山。从理性上来说,如果他真是在浮山上眺望淮水,自然看不出诗中描绘的具体的细节。因为诗中明明写出,远山是写意的、模糊的,近水是细腻的、清晰的。至于说他是否到过虹县,也不是不值得考虑。他顺流而来,在淮河上飘荡,如果是从西向东来到盱眙,自然经过虹县;如果是从东向西来到盱眙,经过虹县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3、原文:韩国和朝鲜古名高丽。中国宋代元丰年间,高丽使臣朴寅亮等人都到过虹县,留下一首很著名的诗:“岩岩峻石叠成山,下着珠蠙一水环。塔影倒垂淮浪底,钟声摇落碧云间。门前客棹洪涛急,竹下僧棋白日闲。一奉胜游堪惜景,故留诗句约重还。”

朴寅亮确实是高丽使臣,他在宋元丰年间也确实到过中国,这首诗也真的是他写的。但是它是有题目的,而且有三个,当然意思也都差不多。如果按照清晰的角度由大到小来排列,题目分别是:一、《过龟山》,二、《泗州龟山寺》,三、《使宋,过泗州龟山寺》。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些题目都指向一个地方——“龟山”。因为五河没有龟山这个地方,所以也就和五河无关了。从第二、三的题目可见,这“龟山”便在泗州。史料记载,“龟山寺”的旧址在现江苏盱眙县,而盱眙在宋时属泗州,所以位置是对得上的。

朝的陈璧也有这样的一首诗《游泗州龟山寺》:龟山寺里访遗尘,铁佛苔封丈六身。追蠡有铭稽甲子,支祈无害念庚辰渡淮独鸟斜斜日,送客飞花渺渺春暂倚高风一回首,白云如海正愁人。”和朴寅亮写的都有相同的景色:淮水、寺庙等,而且观察的角度都相似。北宋苏辙也有一首诗《过龟山》:“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和朴文、陈文,都有相似的情节和景物。看来这朴寅亮确实不是在五河看水的,是在泗州,就是今天的盱眙。所以今天的盱眙人民就把这首诗算在他们的头上了,看来是有道理的,那我们也就不去争了吧。

4、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泗州东城晚望》:“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这里的“孤城”指虹县城,“山”即五河县淮河边的浮山。

这里的错位当然是再明显不过的了,诗中的环绕白水的“渺渺孤城”就是题目中的“东城”。由“泗州东城晚望”的题目可以看出,这孤城当然在“泗州”,是泗州东城那个“孤城”。五河在北宋时,已经有了正式的身份,名为虹县,就是说和泗州两不相混。它又属淮南东路宿州,也和泗州没有什么交集。当然当时的泗州和现在的泗州也有位移,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势力范围。历史记载,泗州的旧城在淮水边上,又称泗州临淮郡(不是现在凤阳县的临淮镇,它这里的意思就是临近淮河的地方)。它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已经沉入洪泽湖。如同现在五河的新县城和古代老县城一样,位置不在一个点上,而且位移了好多。而“转处山”,自然也不在五河,不是五河的浮山,指的是泗州的南山。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有诗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没翠屏间。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刻在南山石崖上。石崖之侧,有东坡《行香子》词,后题云:‘与泗守游南山作。’”与此相类的还有,宋朝苏轼的《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及其好友王之道的《浣溪沙(阻风铜陵,追和东坡游泗州南山韵)》等。看来在这淮水的转弯处的“山”,应该是泗州的南山。听说泗县的好事者,早已把这首诗记在他们的头上来,宣传家乡的美景了。

5、原文: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从大巩山仙人洞探幽至几公里外的浮山。当他出洞登临浮山之时,不由被“洞在淮山,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的奇景所感动,遂留下了一首《濠州七绝·浮山洞》的七言绝句:“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

诗中的“升降随波与海通”与“乾坤浮水水浮空”等诗句,和“洞在淮山,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是相照应的,也是诗歌之所由来及其内容的最好解释。其实,“洞在淮山,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等语出自《梁书》,原文是:“浮山洞夏潦不能没,而冬日不见其高,故疑为浮也。山形同一块碧玉漂浮在淮水中,因美丽而得名浮玉,人疑其山似浮,故名浮山。”根据史书记载,这里出现的“浮山”指的是临淮山,它位于现在明光市西北部的柳巷镇境内。距明光市城区55公里处,是不在五河境内的。其实文中的“洞在淮山”一语,也无可辩驳地指明了此处“浮山”的位置。即使它不是隋朝徐彦伯《淮亭吟》里“贞寂虑兮淮山幽,怜芳若兮揽中洲”中所指的“淮山”,那这浮山或者浮山洞都也在五河,五河境内是没有淮山的。

由此看见,读书不能不慎,作文也许小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