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云香护采芹人”中“采芹”辨义
(2018-06-24 16:53:05)“好云香护采芹人”中“采芹”辨义
沈先良
“采芹”典出《诗经》,有两处:
1、“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诗经·雅·采菽》)
2、“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经·颂·泮水》)
第一处的意思是,泉水汩汩地从地下涌出来,冒着泡、响着声;它的四周一带围栏,而围栏之外是茂盛的芹菜和忙碌的采摘人。这是一种起兴的手法,直接引出下文“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体现了诸侯觐见国君的时候,威仪凛凛。你看,队列之前的旗帜,在风中猎猎起舞,中节的鸾铃声由远及近,或驷马或骖乘都井然有序,朝圣的诸侯们已来到皇帝的跟前。它和《红楼梦》在此处的脂批“采《诗》颂圣最恰当”,是完全相符的。它和元妃省亲的仪容、仪仗、依威是不是也相彼此呢?应该是的!
第二处的意思是,在泮水旁嬉戏真得令人愉快,人们一边快乐的游玩着,一边采摘着水边的芹菜。对于本诗的主旨见解多多,《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受俘泮宫也。”即颂美了僖公能修文德。今人更有:“泮水”,指泮宫之水,而泮宫指学宫;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叫做“入泮”;这里的“采芹人”指的是贾府的读书人。
把它视作读书人显然不妥,和脂批颂圣的主旨明显相悖。“颂圣”之处,岂能儿戏!假如是,请问是哪个读书人呢?难道贾政之流,敢引经据典暗示着元妃来此隐居课读吗?宝玉更以读出为耻,他是不屑的。这里当然是“颂祷之辞”,是歌颂吾皇万岁的。也许是有《毛诗序》《诗集传》《诗经原始》等典籍作为后盾吧,大多数权威文献在注释“好云香护采芹人”(见《红楼梦》第十七回)一联时,便异口同声地说“采芹”一词来自“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经·颂·泮水》)不错,此句是颂圣的,但是如果说是歌颂元妃威仪的,就有点说不通。或者有点不合礼仪、不合惯例了。国君就是国君,而元妃不是。第一处是诸侯所为,说成元妃倒也不失大礼。而此处专赞国君的,比作元妃,错误是明显的。
知《红楼梦》者,莫如脂砚斋!他在批阅此处时,倒是挺上心。不但有“采《诗》颂圣最恰当”之语,而且还有“采《风》采《雅》都恰当”之语,这对我们的启示大了去了。
题“大观园”中“杏帘在望”之处的对联是:
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新绿涨添浣葛处”,暗用了典故“浣葛”。而“浣葛”就出自《诗经·周南·葛覃》里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归宁父母。”余冠英先生以诗译诗,“告诉我的保姆,我告了假要走娘家。洗洗我的内衣,洗洗我的外褂。该洗的是啥,甭洗的是啥?我就要回家看看我爹妈。”这是一首欢快的女子归宁之歌。《毛诗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而孔颖达《孔疏》:“作《葛覃》诗者,言后妃之本性也。谓贞专节俭自有性也,《叙》又申说之。后妃先在父母之家,则已专志于女功之事。复能身自俭约,谨节财用,服此浣濯之衣而尊敬师傅。在家本有此性,出嫁修而不改,妇礼无愆。当于夫氏,则可以归问安否于父母,化天下以为妇之道也。”无论怎样,赞美后妃美德的也罢,写普通女子归宁的也罢,反正都和元妃省亲的故事相同,也都有快乐的氛围在。它出自《诗经》的哪里呢?《国风》。——就是脂批所谓“采《风》采《雅》都恰当”中的“《风》”。巧合的是,“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出自《雅》,——就是脂批所谓“采《风》采《雅》都恰当”中的“《雅》”。而一般学者所谓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却出自《颂》,跟脂批是龃龉的,和这幅对联的意义所在也有明显的“划痕”。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脂砚斋也看走了眼,怎么办?没事,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它说透了为好。宝玉题诗大观园,无论在景还是情,除了迎合省亲一事,也都和周围的环境应和。不然撕裂了情和景,让对联和周围的景色完全隔离,文字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景便是死景,情便是呆情,完全没有了意义。宝玉眼中的“采芹”处是有景的,或者“采芹”一词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杏帘在望”额联及其周围的景色是这样的: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深幽》)
联中的“新涨绿添浣葛处”和“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的共同的灵魂是“绿”,就是春天。至于这个“绿”,是绿叶,还是绿水都能说得清楚,但是都不要说得那么清楚。如果有死心眼,非要说“水”从何来?就是从文中的“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的“稻茎”中来的。有了稻子,当然要有水了。——而且大观园是不缺少水的。如果说“采芹”出自“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那么“杏帘在望”的周围有个学校才是,是皇帝御赐的更好。可是《红楼梦》里没有这样的故事,“大观园”里也没有这样的交待,不要妄加猜测了。
“好云香护采芹人”中的“好云(杏花之色)香(杏花之味)”和“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更是恰当得天衣无缝。
“采芹”一词也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你看,“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里的生命,显然是围绕土井生存的。“佳蔬菜花”,是在井水汩汩的生命和响声中振奋起来的,也是井水那有情有义的生命滋润而成的。而“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可能就是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脚。泉水叮咚,芹菜翠绿,采芹而献,芹意涓涓,也许是最贴近曹雪芹的本意的。
“采芹”一词,实出于“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诗经·雅·采菽》)在这里,它是歌颂圣眷的恩惠的。毕竟,能让妃子出来和父母见面,以尽孝道,实属不易,究是天恩。和“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中的那个中秀才后的“采芹”,不是回事。虽是兄弟,但是两家。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