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生者不生”语义辩难
(2018-06-23 08:23:58)
标签:
文化 |
“无聊生者不生”语义辩难
沈先良
想弄明白这“无聊生者不生”的含义,就要知道它被陈述的对象是谁。小说交代得其实很明白,就是祥林嫂。祥林嫂为什么会“无聊生”呢?
先看看原文再说。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祥林嫂所以“无聊生”,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百无聊赖”。祥林嫂自始至终就没有为物质而活着,她初到鲁镇拼命的干活,想用身体的劳作或者糟践来忘却精神的恐慌和空白。工钱一文没花,脸上反而有了红色,就是最好的注脚。而再到鲁镇也是想拼命的干活,来填补那颗无助的灵魂。但是,因为她是寡妇,而且一嫁再嫁。即使是被逼,但是从封建礼教那一方面来说,她是不干净的,或者是罪恶的。别人当然“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她还承受着死后被锯断身子的迷信里的噩梦。她和“我”谈论魂灵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死亡,而且很快。当然她也不想挽救,或者勉强存于世上。她和“我”见面时,不是向我讨钱,而是为死做好了准备。只是这死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最坏的归宿里的最好的归宿;而对于她,却是最好的归宿里的最坏的归宿。死后不但见不得让她歉疚得痛不欲生的儿子,而且还要被阎罗大王肢解,分给两个“死鬼”。对于一个极度迷信,而希望地狱的人,是怎样的血淋淋、阴森森啊。“百无聊赖”,就是她此时最真实的状态。她的精神无所寄托,感到活着没啥意思,就是“无聊生”。
人教版课下注释“无聊生者”,为“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把“无聊”释为“无所依靠”,是失当的。祥林嫂根本没有想依靠谁,她依靠的只是自己。她一次、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也不是想依靠他。她来到鲁四老爷家,就像断线的风筝,飘到哪里是哪里。她根本不知道世间有个鲁四老爷,而是柳妈中介的作用。如果她被推介到张四老爷,或者王四老爷,她也会拼命的干活。她依靠的是力气,是自己的力气,甚或性命。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她没有把物质上的追寻和精神上的寄托,指望给别人。即使她“疯”了,被赶了出来,也没有想有所依靠。她活不下去的主因是她的百无聊赖,觉着没有活的意义,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开始还希望捐个门槛,过一个正常人的日子,或者“干净”的日子。但柳妈的暗示,四婶的坚拒,让她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洗刷掉“肮脏”,获得清白。而“我”的模棱两可的试探,左右逢源的搪塞,更让她坚信灵魂的存在。她思想中最后一点希望也没有了,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击穿,她只能死去。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一句,可解释为“然而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感到活着没有意思的人,不如死去;就会让讨厌见到她的人,不再见到她;为别人,还是为自己,也还都是不错的。”这样说来,这句话的手法,也不是如课下解释的那样,“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这里没有反语,而只有“愤激而沉痛”的真情流露;是对祥林嫂在人们的厌弃中百无聊赖的死的沉痛祭告,是对“厌见者”的麻木不仁的愤激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