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文学沈从文边城翠翠 |
分类: 阅读有感 |
永远的《边城》:在诗意美的田园牧歌中,探寻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文/纤云涵月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六万字的中篇,只消你花半晌时间,精神就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憩,心灵就可以在这里得到荡涤。
01
青山翠竹、溪流渡船——最恬静的世外桃源
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
这地方依山傍水,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设有数个码头,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街上人家的房子顺势而建,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形成了别致的吊脚楼。
这条大河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酉水。“若溯流而上,则三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皆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沈从文的描写,更让这条河闻名天下。
这座小城,“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城中驻有一营戍兵,除了每天有兵上城墙吹号外,再也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各家门前,悬挂晾晒有衣服、菜蔬和干果;鸡儿叽叽咯咯叫着,孩子们乐乐呵呵玩着;男子锯木劈柴,妇人们系着围裙,边拉家常边干活。作为川湘交界的一个贸易枢纽,城外的河街又被各种店铺所装点,客店、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一应俱全。所有人皆在这种安静和平里寂寞度日。
“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有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瞧!故事中主人公的处所,就位于不远处的碧溪岨上。
“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在这座宽约二十丈的小溪上,长年累月有一只渡船。陪伴这只渡船的,便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外孙女,还有一只黄狗。
02
最淳朴的民情,最纯真的人性
小城人朴素守规,重义轻利。
小溪中的渡船,为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管理渡船的这个老人,以船为业,五十年如一日,生活很贫穷,却不靠船吃船。谁要是扔下一把钱到船板上,他当即拾起,变了脸,吵嘴似的,要塞还到他手里。
有时,哪一个扔下钱跑了,他就嚷嚷着,让翠翠和黄狗去拦截,非得让人家把钱收起来不可。当然,免不了有跑得快的,他便用这些钱去买茶叶和烟草,要么送给过渡人,要么放进缸里泡茶,给过路人解渴喝。
城外河街埠头上,那些居间介绍船务的人家,终日大门敞开着。船主与水手进进出出,在这里说说笑笑,谈起生意来,人人都遵循一定的规矩,不必讨价还价。
连那些从外地流落于此,聚集在吊脚楼上的妓女,接客也都与别处不同。“遇到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她们靠过往商人维持生计,却常常跟水手结下恩情。这种身体上的交易,在这里,当事人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不会加以指责与蔑视。
船总顺顺,靠船起了家,拥有八只船,但也从不见钱忘义。他喜好结交朋友,为人公正无私,又慷慨豪爽,对前来求助之人,总肯济人之急,尽力帮助。关于船事的一切纠纷,都有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来调解,而顺顺就被推荐,接替担了这么一个居中调停的职责。
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在父亲的教育下,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两人跟随自家船只出行,却充作伙计,荡浆拉纤、吃饭睡觉,与其他水手同甘共苦。
端午节,是小城一年中最有意义,最热闹的日子。酉河上的龙舟赛,吸引得远近人家,门户紧闭,无论如何都要赶来一看。那些事先经过数日演习的船只,每只船上有十多名水手,一人指挥,荡浆的荡浆,敲锣的敲锣,击鼓的击鼓,在两岸的呐喊助威声中,铆足了劲竞赛。获胜的船只,在阵阵鞭炮的庆祝声中,可以领到奖赏。
之后,官兵为了与民同乐,还会给河中放入数十只大鸭子。会游水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捉到鸭子,就可以将它带回家了。
小城端午这一天,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给人们带来了平日里不能有的欢歌笑语,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忆和畅想。
03
故事——朦胧的爱与命运的变数相交织
有烟火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爱情。
翠翠——这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是爱的结晶,也是爱的弃儿。
老船夫的独生女,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因为和一个军人相爱,命运被撕裂了。军人碍于自身名誉和责任,又见她不忍离开父亲出逃,以自杀的方式寻求了解脱。老船夫对一切装作不知,生活如常,但女儿待生下孩子后,便自溺随军人而去了。
老船夫抚养这个可怜的孤儿,从那满山幽篁的逼人翠色中,给她拾取了“翠翠”这个名字。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就这样渐渐长大了。翠翠美不美?也许她不美,寒风烈日染黑了她的皮肤,生活的贫苦既不能让她涂脂抹粉,也不能给她漂亮的衣服装扮。其实她很美,外表的自然、性情的淳朴、心灵的纯洁,环境将这个姑娘滋养得人见人爱。
顺顺家两兄弟——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在三年前(注:对照全文,似乎应是两年前),一个在两年前(似乎应是一年前)。
三年前的那个端午节,翠翠跟爷爷去河街看热闹。爷爷随后回碧溪岨,要换那个代替他摆渡的人来看划船,那人却愿意陪爷爷喝烧酒,结果给醉倒了。爷爷走不开了,而翠翠却傻傻地,一直站在码头边等候爷爷,陪伴她的只有那只忠实的黄狗。夜幕降临,河水中仅剩下了一只白鸭,而被一个人潜在水中追逐着。这个人正是游水好手傩送。
黄狗的吠声,引得二老注意到了岸上的翠翠。二人就这样认识了。傩送要翠翠去他家里等,她却误会他是要带自己到那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中一急,还骂了他一句。傩送吓唬她水中大鱼会吃了她,而翠翠却说被鱼吃了也不管他的事。
随后,傩送派家里伙计来送翠翠回家,翠翠从他口中才得知他是谁,心里当下是既惊又羞。然而这个端午,从此在她心中筑起一个甜而美的梦。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跟爷爷再去看划船。这一次,二老出船在外,翠翠没见到二老,却见到了他的哥哥大老,还有船总顺顺。大老把自己捉回来的鸭子,送给了祖孙俩。
就这样,翠翠相继认识了大老和二老。她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翠翠一天大出一天,会脸红害羞了。有时爱坐在岩石上去,静静地凝望碧空中的白云,夜空中的明星。她有心事了,时不时想着,自己又都不知在想些什么。
老船夫看着翠翠的变化,心中也被一块石头压上了。他老了,他得为翠翠好好找个人家了。大老路过,对老船夫夸翠翠标致,老船夫又喜又愁:这小伙子不错,但他能让自己放心吗?翠翠又愿意吗?
又到了端午节,二老给爷爷送酒葫芦来,又见到了翠翠。两年前的那一幕,让翠翠觉得他似乎有点面熟,但又不知他是谁了。
傩送找到替代人,邀他们去看船。吊脚楼上有专门为她预留的最佳窗口,翠翠站到那里,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关于碾房陪嫁的闲言碎语不时传来,让她极不自在了。她想走开,却撞见了二老,她似乎有点生他的气了。
爷爷被熟人拉去看碾房,那是中寨王团总为女儿陪嫁的妆奁。正好这个熟人受大老托付,要打探老船夫的口风。老船夫于是说了一个笑话,也可当真话听,那就是: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爷爷是开明的。在他的心中,虽然为翠翠的着落日夜操心着,却也明白,这是她自己的事,选择大老,还是二老,得由她自己做主,自己只是个传话筒。
于是,大老走车路,让父亲托媒人来提亲了。爷爷征询翠翠的意见,问她愿意别人走车路,还是走马路。可是翠翠红着脸,默不作声,反倒想哭了。
爷爷等着翠翠……做媒的再来,又回去了……所有人都在等着,翠翠也在等着……
这时候,船总顺顺家的两兄弟终于知道,他们都爱上了那个撑渡船的外孙女。一番促膝长谈,对翠翠的喜欢,做哥哥的说他在两年前已植下根基,托媒人都几次提亲了,而做弟弟的说自己在三年前已经思量要那只渡船了。
怎么办?兄弟俩是按茶峒人的规矩,来一次血的比拼,还是按老船夫的意思,车路、马路任自己选?
大老走车路,显然是走不通了。走马路,又是二老的强项。大老有点烦了,他想让老汉痛痛快快给一句话,不成自己就出船远行了。
二老顾念手足之情,便出了个主意——晚上一同到碧溪岨山林中去唱歌,两人轮番上阵,轮到哥哥唱时,仍然由弟弟代替;看谁最终会得到响应,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可是大老不接受弟弟的提议,即便自己做不了竹雀,也不能让弟弟代替啊。
唱歌,是茶峒上谈情说爱所习惯的竞争方式,是小城历来就有、远近闻名的风气。于是,当夜兄弟俩就展开了这样的公平竞赛。
翠翠自己喜欢唱歌,更喜欢听别人唱歌。她的母亲和父亲,都是那么爱唱歌,正是这种歌声孕育了她。长这么大,有事无事,她总喜欢爷爷唱歌给她听。
这一晚,翠翠做了一个梦,很美很甜的梦,梦中自己的灵魂被一种美妙的歌声拖得浮起来,轻轻地,在碧溪岨的空中飘来飘去,让她摘到了一大把虎耳草。
翠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爷爷没做梦,他可当真听到了歌声,还以为是大老那小子改走马路了。翌日他便跑到城里,拉住大老质问。
可是,爷爷搞错了。大老虽然和弟弟同去了碧溪岨,然而弟弟一开口唱歌,哥哥就知道自己不是敌手,便自甘认输不唱了,因而昨晚上那美妙的歌声,都是傩送二老一人所唱的。大老于是决定离开,他向老船夫指明,他们要找的竹雀只能由弟弟二老充当了。
老船夫既失意,又庆幸。他还以为此后每天晚上能再听到二老的歌声,然而他又错了。二老再也没来唱歌,他和翠翠再也没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歌声了。
爷爷问翠翠,若当真有人到对溪高崖上为她唱歌,她怎么办。翠翠的回答很简单,“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爷爷似乎觉得这样于人家不公平了,于是向翠翠说明了车路马路的内情。翠翠沉默了,她坐在月光下,仍然幻想着有一个人来唱歌给自己听。
于是,祖父只得把二老那晚上所唱的歌,唱给她听了。可是,那只会唱歌的竹雀,到底在哪里呢?
老船夫深感不安,又去寻二老了。
他一进城,才得知顺顺家出了事。老船夫一下子有点懵,只得硬着头皮去顺顺家求证——大老确是出船被水淹死了。
家里摊上这样的事,船总顺顺深受打击,当下向老船夫说明大老提亲的事吹了吧。而二老也生气了,若非老家伙车路马路的弄什么玄虚,哥哥何以会负气出走,连尸首也找不回来了?他对老船夫爱理不理了。
生活有了缺口,日子却得一如往常地过下去。二老路过,老船夫拦住他,诉说翠翠那晚梦到有人唱歌的事。可是年青人气不过,直截了当地说正是自己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
二老不要碾房,要渡船,让爷爷很高兴。他要翠翠下溪边来见二老,可翠翠就是不来。她躲在竹林里,却听到了过路的傩送和脚夫说话的声音。二老是真想弄渡船的,但是大老被老家伙弄死了啊。翠翠又一次脸红,而且迷惘了。
中寨再派人来探口风,顺顺征询儿子的意见,二老仍然举棋不定。可是中寨人过渡,却有点搬弄是非,说二老已经决定要碾房了。老船夫被这话一下子戳了个透心凉,他病倒了。
躺了几日,他还是强打精神去见顺顺了,他要问个明白。二老下了桃源,可是顺顺内心里,翠翠俨然成了扫把星,他实在不愿意让间接把大儿子害死的女孩子,又来作二儿子的媳妇。顺顺不愿意和老船夫再讨论年青人的事情了。
老船夫的希望之门被堵上了。为翠翠寻找人家,这是他的精神支柱,可是如今连这根柱子也要倾倒了。他睡着了,伴随着雷雨交加,那座象征着茶峒人命运,守护着他撑渡的白塔倒塌了,他的生命也就此终结了。
翠翠失去了这世人唯一的亲人,她的命运何去何从?杨马兵来接替爷爷,担起了渡船的责任,也担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
生活总是要过下去的。到了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的年青人难送,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可是,翠翠的灵魂,何时才能被歌声再次浮起?那颗年轻而跃动的心,最终又将在何处得以安放?
04
最朴素的语言,最优美的意境
沈从文写了很多小说,有都市题材的,有展示乡土人情的。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正是《边城》这类“田园牧歌”小说。而《边城》,不仅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精品佳作。
读《边城》,你很难不会被它的语言所感染。沈从文笔触流动出来的文字,朴实无华,融入极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方言,却又显得是那么简洁而优美。
“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沈从文在描写风光时,对那两岸山涧的景致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小说整体结构的铺排,人物对白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为我们营造渲染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空灵寂寥的山水田园图。
他刻画主人公翠翠的形象,“一张黑黑的瓜子脸,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简简单单几句话,总是着落在她的脸盘上,甚至连她的衣着都不曾提及,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姑娘那份天真烂漫、懵懂娇羞的真性情。
他写人物对话,也是那么言简意赅,特色鲜明。二老跟翠翠初次相遇,“是谁人?”“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一问一答是这样简洁明快,而翠翠还轻轻骂出“悖时砍脑壳的”的俚语,有形无形中让人感到他们就是在和你对话一样。
在一字一句不假雕琢的抒写中,那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却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的内心在一片空寂凄凉中,不由得生发阵阵颤栗。《边城》的语言,就是这么美。
《边城》,是一杯淡淡的茶,沁人心脾。《边城》,是一抹柔柔的光,温人心。《边城》,是一阵微微的风,爽人身心。《边城》,是一剂涩涩的药,促人清醒。打开《边城》,在一页一页的翻动中,那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美,犹如潺潺流水,犹如啾啾鸟鸣,恍惚间把我们带进那一片温情而又凄凉的境象中去。
一部《边城》,永远的《边城》。如果你想在喧嚣都市中去探寻人间不一样的烟火,那就去好好品读《边城》吧。
文:纤云涵月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