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山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游记怡情 |
观光巴士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徐徐爬行,一边是溪流,一边是高山,只闻水声潺潺,而无人车喧嚣。
看!那莲花峰瀑布从天而降,岂非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在这里吟成的吗?不是!又畅然想起李白字“太白”,与这太白山有关系吗?没有!然而,一代诗仙的确到此游览过,并曾挥毫泼墨,有诗《登太白峰》为证: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啊!诗人笔下的太白峰与天齐、出云端、可揽月,真的有这样雄伟、高耸、壮观吗?还是仅仅是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无尽联想?我迫不及待地去探寻其中奥妙。
从红桦坪下车,这里已经海拔2280米。有天下索道可乘。远道而来一览这高山林海,不爬不登不攀,何以叫到此一游呢?又何以体验寻觅其中乐趣呢?
走!沿着那一梯梯木台阶,向上爬!只见那木阶忽儿直忽儿曲,忽儿宽忽儿窄,忽儿平忽儿陡,忽儿缓忽儿急,忽儿现忽儿隐,啊,好累好累!要是逢着一张木凳,赶紧就坐;倘若来不及、走不动了,扑腾一声便席地而坐。
外面是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这里是浓荫匝地,凉爽惬意。站在这山腰间,没有阳光从罅隙照射下来,远望云雾缭绕,近看灰蒙蒙一片,是云是雾还是汽,全然分辨不清。再往上行,寒意渐渐袭来,雨儿又滴落在身,这变化无常的天气!
到得一座小亭,正好避雨。旁边的路牌上指明向上行至天圆地方还有1.8公里,向下可以乘坐小索道下山。“你们还带着孩子,又没穿厚衣服,我劝你别往上爬了,从这儿下去坐缆车吧!”同在亭子休憩的男子起身边说,边走向旁边的小路下去乘索道了。怎么办?雨似乎又驻了。就此下山,又有什么意思?!爬!喘着粗气,上气不接下气,向上爬!奇怪,不觉得渴,也没有汗,继续爬!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人影越来越少,一时间我们像是成了这茫茫林海的守卫者。静寂中,有这漫山遍野的林木作伴,有这纯净新鲜的空气汲取,时不时还有那小松鼠窜来窜去取悦,怕什么!即使抱着孩儿,也要往上爬!
啊!终于看见客栈了。进去休息,为孩儿和妻子买点热饭吃,也将自带的干粮水果消化殆尽。好!肚子吃饱了;走!又见阳光了。上面就是海拔3400米的拜仙台。悬崖峭壁之上,一块偌大的磐石宛如龙头一样向上微微翘起,守护苍穹。纵有护栏,人站上去也不免心惊肉跳,不敢多加逗留。斗胆放眼望去,晴空万里,蓝白辉映,无边无际;崇山峻岭,青翠作衣,白云为帽;万丈沟壑,曲曲弯弯,深不可测。这——不就是李白看见的天关吗?!难怪传说苏轼曾在此拜仙祈雨,那天神能听不见人类虔诚的祈祷吗?
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汲取着自然的养分,啊!这美丽的太白仙境,您愿意让我躺倒在您的怀抱中陶醉一晚吗?因为我好想面朝天海,看着月亮婆婆今夜如何闪亮登场,给这漫山遍野披上银装素裹;明朝太阳公公如何冉冉升起,为这大好山川洒下金色的光辉!噢,您像是笑了,莫非您同意了,谢谢您的恩赐!
可是,我的孩儿还小,恐怕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您的高贵的恩典!等她长大些,她才能消受得起!这亦真亦幻的太白仙镜啊,以后她总有时间再来访谒您、读懂您的。
询问驿站的环卫人员,说索道六点整停止营运,只剩下不到半小时了,走,抓紧时间!一步接着一步,一手拉着一手,一弯转过一弯,一阶高出一阶。纵然两腿发软打颤,也容不得歇息,只听得气喘吁吁!快到了,仰望那顶上,分明站立着三两个人儿,然而近在眼前却又似远在天边,只好隔空喊话:“劳驾给喊一下,还有人要坐索道下山!”话终于传过去了,在空旷的山顶没有一点回音。
抱起孩儿,咬着牙使出浑身余力,爬啊爬,终于——我们站到了山巅!啊,好一个天圆地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俯瞰,世界已在我的脚下!近瞧细看,石海白花花一片,在夕阳的映照下鳞光闪闪!在这3511米的高空,竟然有这等奇异的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谁人能及?!
无奈来不及细细欣赏,只得依依不舍地走向索道站台。工作人员说:“你们真能行,要是再晚几分钟就下班停运了,一般都是上行坐索道,步行下山,你们竟然能一直爬上来。”妻子还在后面,索道工作人员让孩儿对着喇叭向她妈妈喊话,只听到妻子渐渐探出头来挣扎着回应到:“来——了!”
我不得其解,只能喟然长叹:那巧夺天工说的是谁?人啊,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