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强巴林寺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我们在昌都县城转了一圈,还用不到一个小时,后来我们转到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时,看到强巴林寺就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我们想进去参观,一问要门票第人50元,想想也没地方可去的,一咬牙付了门票就进去了。
进入寺内,看到一个大主佛为强巴(大慈)佛,强巴佛,即如来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强巴林寺是继拉萨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之后,在藏东地区兴建的第一座黄教大寺院,迄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寺内院落重叠、殿堂林立,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寺内还珍藏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经典等文物。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据说现在寺庙五大扎仓之一的桑堆扎仓的位置,就是当年千户搭牦牛帐篷的地方。
这座寺庙,建立于明朝年间,是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以后,他的弟子所建立的。按格鲁教派规定,昌都寺可拥有僧人二千五百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堆、奴林、库秋、夹惹卡巴等。强巴林寺除了佛殿、经堂等主要建筑外,共有五大扎仓。扎仓是指藏传佛教的僧舍或僧侣学院。扎仓组织机构完整独立,如同寺院中的寺院一般。扎仓通俗点的理解就是讲不同科目的学校,类似现在大学里面的各个分院。这里曾由格鲁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贡嘎扎西、三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该寺,这年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达承十三世堪布。
护法殿的大小与各寺庙规模相应。它的位置一般位于寺院大经堂左右。布局上酷似主帅身旁的侍卫。护法神殿,藏语称“甲尔康”或其它名称。神殿正面供俸有手持法器,威严庄重的主神塑像,两面有协助镇服妖魔的众护法相助,个个怒目圆睁神态逼真,象征着胜利降服妖魔。神像两侧供有各种护法宝典,护估护法常胜。
寺庙内主要的建筑都保存完好,佛像、壁画和唐卡精美。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神舞,在每年的酥油花节期间(时间在藏历年左右,即公历新年后一个月左右)表演的一种神舞,表演主要由动作大气、场面宏大、舞蹈者都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和服饰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这是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由于昌都处在疏通川藏的门户,商业活动成为这一带人民的主要职业,因而也影响到"神圣"的寺庙上来,故僧人们除了念经诵佛外,还兼营经商生息。昌都寺经商所得利息,平均分给众僧人,采取散发酥油、糌粑、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办法支付。年终寺庙进行结算,如有盈利,便在新年时节,不分大小,平均分摊。昌都寺内的壁画、雕塑、建筑、经卷等艺术珍品和文物,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大同小异。
当然,作为旧西藏三大领主之一的寺庙,它也占有大量土地,也免不了剥削农奴。不然,那些“赤巴”、“堪布”、“活佛”便无法维持奢侈的生活了。别的不讲,就拿吃水来说,寺庙高僧筑于加惹坝上,吃水得下到数百尺的河里去背。这个寺庙有22口装水的大铜锅,每一口锅得装一百多桶水。每天,2500僧人饮用的水,便得靠寺庙周围的百姓来支差背负了。陡峻的河堤,使多少人累死、饿死、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昌都寺号称“美丽花园”,但是,生活在这花园里的人民,却世世代代免不了爬崎岖的陡坡,下到河里去背水吃。冬天,河中水位低下,上游漂来死畜和垃圾;夏天,山洪爆发,泥沙俱下,河水浑浊,一勺水有半勺泥。“救苦救难”的菩萨并没能给众生带来甘泉,倒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昌都寺建立自来水站,才解决了昌都僧俗人民吃水难的大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