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八级工匠

7.八级工匠
我1970年进厂,在锻造车间当学员,车间共有四位八级工。八级工匠,在当年,可是了不得的。
八级锻工郭福信,这老汉浓眉深目,头发似乎长错了地方,一脸大胡子,有点儿像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老先生的睫毛极长,不注意观察,你就看不到他那隐蔽在茂密的睫毛深处的眼睛。可当你看到他那凌厉的眼神时,就一定会联想到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日军松井队长,真是又神秘又威严。
郭师傅在一百六十吨摩擦压力机上矫正解放变速器的副轴坯件。他把工件两端架在三角铁上,大手轻轻一扒拉,那根轴就转动起来,再用划针盘测量。只见他眯着毛绒绒的眼睛观察,随即抓住十几公斤重的副轴放在压力机下,然后右手操纵压力机的操作杆,就听见:“哽!”一声。再拿出工件检查,那只直径一百毫米左右半米长短的轴坯的同轴度就不会大于一个毫米。手艺就是手艺,别人鼓捣半天弄不好,他几分钟就轻松完事儿,又好又快,很是神奇。
关于郭师傅的手艺,还有一个楔子。进厂不久,一次师傅问我:“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句话吗?”这话我当然听过了,就点了点头。师傅又对我说:“刀的本体和刀刃并不是一种材料。含碳量很低的刀体完成后,必须在前端夹上含碳量高的材料做刀刃,这样的刀才锋利好使。为什么呢?低碳钢韧性好,却淬不上火,硬度不够,作刀刃不锋利;高碳钢呢,淬火后虽然硬却容易脆裂,把这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才是好刀。”
“是这样啊,一把菜刀这么复杂的?”“你以为呢,现在,有了渗碳技术,问题就简单了。但是,夹钢还有它不可替代的用途。掌握夹钢技术可是了不得,郭八级就是夹钢的高手!”
师傅一说,我一直觉得夹钢神奇,总想见识一下,可我最终也没有见过郭八级夹钢,成了自己这辈子的一个遗憾。
郭师傅外表威风凛凛,见了他我就很自然的想到松井:“李向阳,狡猾、狡猾的!”的那句经典台词,心里就觉得好笑。其实,外表威风凛凛是假象,熟悉了,这老汉其实温和善良。由于年龄差距很大,他看我们就是后生晚辈,说来,郭师傅的儿子满志还大我一岁呢。一次,上班的路上我碰见了郭师傅:“郭师好!”他却笑眯眯地上下打量我:“哈哈……亚明儿,看把你个碎崽娃子高兴的,食堂咥得啥好饭呀?”他把我名字的民叫成了明,还加上了儿化。
另一个八级锻工,就是李金财师傅了。两个八级锻工的工作似乎有些区别,郭师傅性格生蹭冷倔,总是眯着毛茸茸的深眼窝单打独斗,一个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李师傅却是随缘和气,常带着一帮子年轻人,奋战在生产一线。
如果不穿那身油腻腻的工装,李师傅很像一个学者。他身材高挑修长,清癯白净,常年戴一副黑窝子眼镜,与人说话笑眯眯的温言善语。可当他摘掉眼镜,就会露出认真专注的眼神,那对眸子异常明亮,这就是心思灵动的人的标志!
实际,说李师傅温和并不全面,那是平时。进入工作状态,到了工件烧红需要趁热打铁的时候,李师傅也是脾气火爆,一下就威风八面起来!他像柳宗元《梓人传》中描写的那个工匠,很有将军指挥若定的气势。他戴一顶草帽儿,站在一边关注着工件,沉着地指挥十几个人联合作战。关键时刻他就大声吼叫,紧急关头他会像老虎一样猛扑上去。
记得在一吨气锤上锻制解放减速器齿圈。那是一个三四十公斤圆环形工件,需要把烧红的工件夹持到气锤下面类似单杠的简支梁的工艺器具上,不断地转动连续锤击。这是工厂当年的技术攻关项目,技能要求高,工作强度大,需要六七个人密切合作。由于气锤震动,工装一边的活动关节脱开了。几个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工件干活,却不知道这个安全隐患。通红的工件一旦滑脱,从一米多的高度上砸下来,后果那是不堪设想。这时候,只听见李师傅大吼一声:“小心!”冲上去一把豁开专心操钳的解放,双手紧紧地把住即将滑脱的横梁。这时,只见他的手套冒起丝丝蓝烟,几百度的高温,他毫不松手,直到几个徒弟排除了险情。
避免了一场恶性的事故,李师傅的双手却被严重灼伤。第二天,他捧着扎了绷带的双手,依然在现场指挥。
大工房东南角那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外国剪床,五十年代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安装上刀口的铸钢滑块支架拦腰折断。这是一个承受工作剪力的重要机件,按说呢,这台机床当时就算报废了。董师傅却有办法,他用十六毫米厚的钢板做了一个很结实的甲壳。很像镌碗匠箍拢碗,他把甲壳严丝合缝地包裹在滑块支架的外面,然后用铆钉把本体和甲壳铆接在一起。如果不刻意观察,根本看不出瑕疵来,还以为是原设计的结构呢。
我进厂时,这台机床正常运转;我退休了,这台床子仍然服役。有一次,我下车间看到这台床子还在那儿:“咣当…咣当…”地工作,顺口撂了一句玩笑话:“嘻嘻……这台床子,咋还在用呀?真成没牙的老太太了!”那些干活的青工却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老李,你这话就不对了。这台床子老是不假,是德国正经玩意儿,老却皮实,比新机器还好使!”
听了这话,我悠然一笑,小青年自然不知道我笑的意思了。董师傅当年对这台床子主要部件的挽救,堪称经典。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位,车间还有一个八级师傅,那就是当年江南造船厂支援部队建设而来的焊工刘龙湖了。说到这儿还要费一番口舌:在机械工厂待过的人都知道,早年国家技术工人等级标准,焊工最高的级别是七级,可刘老师傅却是响当当八级工匠。这是个什么情况呢?工厂隶属部队,当年很牛,六十年代初开发水陆两用军车,由于焊接质量不过关,舱体的空间密闭问题就格外突出。有问题不能回避,这就向上级反映求援,上级机关及时和南方某造船厂协商,该厂就推荐七级焊工刘师傅来北方支援部队建设。北方缺米少鱼,生活相对清苦,那就在收入方面做一些补偿吧,这就特事特办,级别再往上提一级,刘师傅这就成了西安西郊地区独一无二的八级焊工。
刘师傅技艺高超,工厂关键性的焊接攻关项目,例如发动机缸体、千吨摩擦压力机机身等,他全都参与或亲自操作。他是西安西郊一带焊工专业的名师,不但在工厂弟子很多,也为兄弟单位培养过学员。说起来呀,刘师傅也是桃李满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