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9
(2022-05-25 21:16:28)
李亚民
我的老家地处关中地带的最北端,早年属于官方的马场之地。那里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当年刘志丹陕甘边闹革命,红第二十六军就诞生在这个地方。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缘故,山里变化缓慢,滞后于时代发展。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离,乡民一直沿袭着淳朴善良的古老传统,过着那种近乎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率真生活。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仍然保持着见了人稀罕,待客热情的习惯。
每回老家,路过地头村落,常常会碰上叼着旱烟袋扛着农具从田间悠然踱出的老农,或者遇到腰里围着围裙手里端着簸箕:“咕咕……咕咕咕咕咕……”喂鸡的大娘。你能隐约地感到,这种恰恰碰上或遇到实际是他们刻意的安排。山里人见人喜欢,待客热情,山上高,视野开阔,或许他们老远、老远就瞭见了你。
这个时候,当感到你有所注意时,他(她)就会瞅着你说:“哦,上来啦哈?”如果有陪着你的熟人,他(她)一定是热情招呼:“回来啦!哗啦快,屋里歇歇,嚯(喝)哈些再走?”当陪你的人介绍你是谁谁谁时,他(她)似乎一下恍然:“是不是呀,你看快不快?这碎崽娃子吔,都长成老垛(大)人了!唉,不当的,远山远水地往回撵哩,血脉呀!”接着,就会说出一席话来,内容全是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事情。这时候,故乡的亲近感,一下就涌进了你的心头,真的很是受用。
我佩服这些老人,记忆力那么好,他们能把陈年烂谷子的来龙去脉说得头头是道。说核桃补脑子也许不假,我的老家俗称北山,和南山一样,也是盛产核桃的地方。那些年人们的市场意识不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山里产的山珍大多由家人过年过节朵颐掉了。如此说来,这些老人的好脑子或许还真和吃核桃有关哩。
说来奇怪,这么好的地方,这么有营养的食品,这么优秀的基因,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说来说去,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化不至以及思想意识落后的原因。
几十年过去了,我对那些情景还是记忆犹新。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改革了,开放了,经济搞活了,信息畅通了,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山乡也有了巨大变化。我的一些晚辈人,竟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山乡也出大学生了,学工、学文的,学法律、学艺术的都有。时代变了,山乡的优秀基因被这些年轻人展现得淋漓尽致。要说,还是传统文化熏陶的作用,这些人并没有全部远走高飞,很有一些不忘初心怀念故土回来当村官的。他们紧跟时代潮流,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
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时代必须往前走,历史车轮不会倒转。但是,我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淳朴民风,和慢节奏的农耕生活。那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老人说古今,儿童相嬉戏的山乡风景,常常在我的眼前浮现。
有人可能会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向往富裕生活走向现代化难道错了吗?走回头路啊,真是脎让驴踢了!
这个批评很对,历史不能开倒车,这是最普通的常识。可是,矫枉不必过正,过之亦是不及,真理超出范围就成了谬误。人类社会像一座巨大的建筑,在原有基础上演化发展;像春蚕,只有蜕去不适应的老皮,摆脱束缚,才能不断地成长。但是,在适时而变的同时还应该有继承和延续。既要接受新鲜的内容,也要固守原来正确的东西。乐以守旧,勇于迎新,才是事物健康向前发展的辩证关系。
历史前进,不能泥沙俱下,把原有的东西荡焉泯焉,那种虚无主义态度是不足取的。华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财富,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该保留和固守。例如:半坡遗址、黄帝陵、兵马俑、钟鼓楼、古城墙、碑林、老秦腔等等应该保留。而恻隐情怀、羞耻之心;温良恭俭让的礼性、明辨是非的原则;恪守信义、仁爱公正等优良传统就应该固守,应该一脉相承地继承传递下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