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
(2022-05-18 10:32:44)
随
李亚民
人类时刻都在进步,但是,人类进步在大多情况下是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飞跃。确切地说:人类社会在大多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变法或者改良,而不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总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一步步深入的。这里面有质的变化、有飞跃,例如蒸汽机、电力、无线电、网络技术等等出现,无不使人类进步突飞猛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进步是以量变的形式循序渐进的。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形态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存在几百甚至千年万年。一般来说,社会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向前进步。原始社会极其漫长,这个星球出现人类二百多万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不到一万年。就中国历史而言,奴隶社会的夏、商、周(尽管它是朝代而不是社会性质)寿命很长。秦代(隋代)由于变革急促,出现了反弹,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其意义很大,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是史家的公认)汉代(唐代)长一些(汉代中间夹了一个短暂的王朝,分成西汉东汉两个阶段)其余的,长也就二百多年,短的呢,南北朝、五代时期,那些政权存在也就几十年。历史学界有胡人没有百年运的说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那些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驾驭控制能力也就相对欠缺一些。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金朝就保持了一百二十多年。这个民族很厉害,几百年后,到了十七世纪初,它再次崛起,由满族(前身女真)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王朝更是了不得。清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经验,学习汉文化,不但政权寿命延续了近三百年,而且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种走马灯式的越来愈急促的朝代更迭,正是生产力持续进步的反映,其中大多数是量的累积,同时,也为质变创造着条件。试想一下,秦汉和明清虽然都是封建社会,可在这个大类别之下,其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量变过程的阶段性的差异性了。总而言之,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农民起义改朝换代虽然有进步意义,却改变不了有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基本性质。例如:封建社会的明代,商业兴盛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特别说明,1848年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列强不断侵入,中国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遇到了极大阻力。列强并不希望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它想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扼杀在摇篮里,使之成为任其肆意掠夺的殖民地。由于外来的帝国主义压迫的缘故,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极其艰难缓慢。
社会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水平而发展。这个过程尽管漫长,但却不是死水一潭。由于生产力因素作用,它始终活跃,始终进步,始终进行量的累积,为社会变革做积极准备。由于不同因素的干扰影响,这个运动也不是直线式的一直向上,而是曲折迂回的发展,甚至出现反复,走回头路。但是,你也不要消极的看待这些反复或回头路,它也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例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八十三天复辟闹剧唤醒国人,使人们更快的觉悟进步,向着民主法治的道路迅跑。
不仅仅是内部的矛盾运动,外部因素影响也很重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到了当代,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不断革命,各个领域都呈几何级数曲线趋势发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逐步成为一体。这种互相激励、互相融合、互相趋同的情形就更加明显了。
到了今天,尽管人类进步主要还是以量变的形式表现,但是,革命的因素更加积极活跃。所谓四海翻腾五洲激荡,突变就更加经常了。所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百年未遇的世界历史大变局。
也许是急躁,也许是骄傲,人们在认识方面,更多的是出现左的倾向,这倒是要切实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