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堪称思想家和哲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亦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社会意识”,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集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于一体,主张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善的愿望。读了阿德勒的《幸福的勇气》,巅覆了我的许多传统认知观点,并拓展了我的思维宽度和深度。下面,我们先来看这些挑战性的观点:

无论你经历了怎么样的过去,遭受了怎么样的迫害和不幸,你都不该以“受害者”自居。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恶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想“怎么办”?
如果你和老板意见不合了,你要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你以你的方式工作,那是你的事,而老板要骂你开除你,那是老板的事……
对孩子,既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而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应该鼓励孩子竞争,也不应该树立家长和老师的权威……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我爱他,跟他无关……

这些冲击到你的“三观”了吗?
一些评论家如此评论阿德勒的理论:
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心,才能与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一个信仰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他仍然孤独。这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吧。
阿德勒所谓的爱,是指自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依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正是阿德勒所谓的幸福。

下面,我将本书中阿德勒的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1. 和上司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引入“事情分离”的观点。人生中一切事都划分为“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来考虑。上司如何评价我的言行以及我个人,这是上司的事,我根本无法掌控。即使我再努力,上司也许依然讨厌我。
因此,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车他人的视线,不心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既不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事。
 
2. 孩子不学习 
孩子不学习,父母担心其未来会强迫其学习。在此案例中,学习是孩子的事,而不是父母的是。因此父母不应干涉。父母的教育作用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以及使其“与社会各谐相处”。而孩子应该建立“我有能力”的意识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3. 对孩子的尊重 
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因此,不能对孩子施加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
尊重是客观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接受那个人真实的样子,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尊重是努力地发现对方的价值,使对方能够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操控和矫正他人。
尊重是鼓励之根源。只有在尊重下,个人才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
让孩子感受到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孩子也是人,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以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
 
4. 对孩子既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孩子为获得表扬,就会采取顺从的做法,来获得表扬,或不被批评。
在竞争的环境内,被表扬的人和不被表扬(或被批评)的人产生敌对的世界观。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滋生不正当行为。
所以,在一社会、组织内,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5. 合格的教育者 
告诉孩子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由自己决定。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知识或经验, 那就提供给他们。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定。告诉孩子随时可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着他们。允许孩子的决断错误或失败。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教育者不是上一级,不是法官,不能斥责,而是心理咨询师,而是朋友。
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6. 关于人生价值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别人期望的生活方式。一味在意他人的评价,就无法过自己的生活,就会陷入被剥夺自由的生活方式。
让他人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我”的价值由自己决定,这叫自立。自我的价值需要自我认同,而不能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去寻找。要接受自己的个性,接受平凡的自己。并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7. 关于竞争  
将孩子置于竞争原理之下,迫使其与他人进行竞争,使孩子们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因此,在班级上应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级中消失,无需要建立竞争意识。人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自己的路就好。
阿德勒强调,学生之间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差异也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其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8.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第二阶段,引起关注;第三阶段:权力争斗(反抗);第四阶段:复仇(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第五阶段:证明无能(不要对我再抱有任何期待)。
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争斗,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时,就会转而寻求“憎恶”。采取报复性措施,来强化对方的反感。最后自暴自弃,不让对方对自己抱有任何期望。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根源于“归属感”,确保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9. 关于信任与信赖  
信任是有条件,而信赖是无条件地相信对方。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则是信赖关系。建立信赖关系是指,我无条件地相信对方,但对方是否忠信于我,于我无关。
工作是生存的生产手段。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发明的工具。
为满足生存和分工的要求,人就应该劳动、协作、贡献。
而协作,就不得不信任他人。
分工没有优劣,相互平等。
 
10. 关于爱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幸福即贡献感。人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时才 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爱是要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为追求“我们”这一目标,就应该让“自我”消失,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论”。
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
从小到大,我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是“如何被爱”,这是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只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立,才能通过步入爱他人而使自己渐渐成熟起来,才能构建“我们”的幸福。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人。
阿德勒认为,命中注定之人并不存在。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生活方式。爱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为。

11. 关于兄弟次序 
长子独占父母之爱,待弟妹出生后,其地位不得不随之下降,形成保守的,对未来十分悲观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约束,或许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老二在内心深处存在“想要追上”哥哥的想法,他们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追赶、超越,企图巅覆既有的权威。
最小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与兄姐不同的道路。
独生子女没有竞争的兄弟姐妹,但会成为父亲的竞争者,分享母亲的爱。
 
12. 其他 
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就会从记忆中抹掉。
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关心他人的兴趣。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类最根源性的需求之一是“归属感”,因此需要在共同体中寻找特别定位。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