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前两天,在抖音上刷到一段短视屏。在一家餐厅里,一位母亲正在数落她七八岁的女儿,她不停地责备道: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怎么连邻居家的孩子也考不过?我怎么生下你这样的孩子!……在妈妈的呵斥下,女孩啜泣泪涟涟: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妈妈……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回想起看过央视《动物世界》的两期节目。在悬崖之巅,一只雏鹰颤颤微微地伸开稚嫩的翅膀,尝试第一次飞行。小鹰做了几次努力,扇动翅膀,爪子离开了地面,但都没有成功。这时,旁边的母鹰用身体猛地撞击了一下雏鹰,雏鹰从山顶向下坠落,三五秒钟后,小鹰出于本能翅膀一下子打开,气流支撑起小鹰的身体,使得小鹰在空中恣意飞翔。
在天寒地冻地北极,北极熊妈妈带着幼崽要翻越一座雪山。雪山的坡度很大,妈妈在前面开路,小熊紧跟其后。妈妈很快爬上了斜坡,抵达了山顶,但小熊尝试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妈妈朝前面走去,降低了小熊的攀爬路线的陡度,正当观众都以为小熊这一次肯定成功,没想到小熊又滑到了坡底。妈妈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小熊,鼓励它再尝试下,最后一次小熊终于攀顶成功。

细心地读者朋友不知是否关注到这一现象:动物通过本能来教育孩子,代代相传,鲜有失败的。但人类教育自己的子女,失败的案例却比比皆是。按理说,人类作为灵长类高级动物,以发达的大脑著称,本应更善长教育子女,但现实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像上面这样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屡见不鲜,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教育离不开被教育者和教育者。谈到被教育者,需要了解被教育者的普遍人性和个体的特性,它是实施教育的基础。谈到教育者,要回答教育者是谁,教育者的目的,如何去教育的问题?

先说被教育者的人性和个性。人性是复杂的,按好坏可划分为“善性”和“恶性”。对于人的善性,不需要施教,仅需要创建一个好的环境,让善性从本性中表达出来,就是好的教育。如孟子提出的四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善性。在一个正气的社会环境里,这些善性自然而然就会释放出来。但如果社会环境败坏,显现善性会导致个体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善性就会遭受压抑、限制,而不能发挥出来。
但对于人的恶性,是教化的服务对象,则需要抑制、减少或去除。如人的七大恶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需要通过法律、道德、自我约束等教化手段等改造。
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编码,是由基因决定的,它体现了上帝的安排,理应得到尊重和发扬。教育要针对个性而展开,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就体现了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有效性。
因此,对被教育者施教,需要“了解人性,抑恶扬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再来说教育者。主要的教育者,普遍认为包括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是指各种影响力的杂合体,包括政治(各宗教、民族、国家、党派、意识团体等)、经济、文化、习俗等力量;学校,体现了当政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家庭,主要指有影响力的家庭成员的思想。

因此,就有了以下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时代。有了卖国求荣、贪图富贵的汉J卖国贼层出不穷的无耻时代;有了鲁迅先生笔下习惯做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而不得的无脊梁的奴才时代;有了十几个日本人轻而易举杀戮填埋数千壮年人的无勇气时代;有了权钱名利物质至上、生活消极没落的无信仰的拜金时代;有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好死不如赖活的无尊严时代;有了有钱巧取豪夺、无钱扫地出门的无医德时代;有了无视儿童天性,扼杀压抑其创造力、自立和自信的无良时代……
相比于动物以本能的爱教育孩子,人类有了这样的教育者,自然无法与动物相比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