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2021-02-24 20:33:43)
分类: 读书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是由诸多知名健身平台及成功健身人士推荐,适合于不同级别健身爱好者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由施瓦辛格结合自身一生健身经历编写,时间跨度从他14岁开始,直至7次获得全美奥林匹克先生为止。这本书包含健身所有方面的一切知识:健身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训练中各种因素分析、适合各阶段的训练计划、身体各部位分析、各种练习动作的详细讲解和对身体改善建议,最后还有关于如何安排饮食和营养计划,如何避免和处理受伤等内容。下面,我将书中的主要内容向健身爱好者们作一介绍。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一、重要健身观

1.健康的健身观是追求力量、速度、敏捷、灵活性、协调性的平衡。

2.健身是一种系统的锻炼方式。它信奉整体健康和身体锻炼,提倡各方面的适度与平衡。

3.在合成肌肉生长所需的激素以及维持健康方面,脂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精神在训练中的重要性,被大多数人低估。

5.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健身成败有决定性影响。反之,健身对饮食和生活方式具有规范作用。

6.健身可重塑身体结构并调整身体状态,改善健康状况,提升运动能力,增强柔韧性,使人免受损伤,从而有更长久、更有活力的未来。

7.健身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抑郁或焦虑。健身延缓衰老过程。旺盛的体力会让他们更加独立,生活质量也会提高。健身可显著提高性生活质量,会有更多的能量,睾酮水平更高,焦虑感下降,更有自尊。健身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抗病魔。

8.健身进步的快慢,与最终效果无关。重要的是你能走多远,而不是多快。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多大岁数,或者你是什么身体类型,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刻苦、持续、专注的训练。

9.严格控制饮食,使用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以及精神激励因素来加快身体发展。

10.如果你坚持健身,你会发现自律、专注和成功都会进入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11.健身过程中,欲望、自律和动力都会发生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二、重要健身知识

1.肌肉增长原理是只要身体所承受的压力比它习惯的大,它就会适应,变得强壮起来。

2.用高强度训练每一个部位,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刺激肌肉,让每一个肌纤维都得得锻炼,使用更多的动作和器械,通过短时间进行训练,然后让身体休息、恢复和生长,以实现肌肉变“大”。

3.你锻炼得很卖力,大汗淋漓,精疲力竭,浑身酸疼,只是向训练部位发出增长的“指令”。

4.健身和力量训练的精髓在于尽可能使用更多的肌肉。

5.健身训练时,每组动作做到力竭,直到不能再多做一次。稍作休息,再做更多的训练组,达到对该部位肌肉纤维的完全刺激。

6.让肌肉最大化发展的方式是:使用单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的75%进行训练。即:上半身做8-12次力竭;下半身做12-15次力竭。

7.训练就是使肌纤维感到即将要受伤的可能,从而使肌纤维生长,变粗变强,以抵御可能来临的伤害。

8.肌肉是由一束一束的肌纤维的组合,当你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肌肉时,就刺激了不同肌纤维束的组合。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9.肌纤维类型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其中:快肌纤维:白色,无氧纤维。短时间内强力收缩,但耐力不够,恢复期长。慢肌纤维:红色,有氧纤维。长时间内收缩,耐力强,恢复期短。

10.你体内的睾酮越多,你就越容易变得强壮,肌肉也越容易增大。

11.与举重相比,举重考验体能和力量(硬拉、推举和深蹲),使用大重量,少数次,而健身使用重量小、多次数。

12.心肺训练同肌肉训练同等重要。心肺功能越好,健身强度就可以越大。

13.过分的有氧运动消耗肌肉,要预防训练过度。

14.身体在受伤之后会变得比原来更强壮。折了的骨头愈合之后比原来更加强韧。

15.人的肌肉结构设计是用来克服重力的,不是克服器械阻力的。

16.一个优良的健身计划所包含的器械训练不能超过30%-40%。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三、重要健身原则:

1.肌肉超负荷增长。你的肌肉只有在被强迫超负荷之后才会生长。使你的肌肉一直承受一个它不习惯的阻力,它就能逐渐适应那个阻力,并变得强壮。

2.循序渐进增加重量。肌肉一旦适应某一重量,生长就会停止。要使肌肉增大,需进一步增加重量,但需要循序渐进。

3.选择合适重量。所能达到的最大重量的70%-75%,上半身8-12次反复,下半身12-16次反复。

4.练到力竭,而非指定次数。力竭,指再也不能多做一次反复。第一组:轻重量热身;第二组:增加重量,做10-12次;第三组,增加重量,做8-10次;第四组,增加重量,做6次;第5组,增加重量,做6次。

5. 一个练习组至少4-5组(大肌肉群可适当多一些)。

6. 动作幅度应最大化。肌肉伸展到最大限度,再按原路返回,达到完全收缩。

7.肌肉收缩质量。健身不仅是完成指定数量的训练,而是每个动作让自己吃力举起。

8.热身是使身体部位温度上升,增强血压和心率,提供氧气供应,减少运动受伤。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些低重量,多次数的反复组。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9.强力训练和耐力训练并重。强力训练使肌肉变粗变大,耐力训练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耐力。

10. 孤立训练,保障每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达到最佳的肌肉清晰度和分离度。

11.一周一次“重磅日”,选择一个身体部位,进行大重量训练,挑战身身力量极限。

12.训练过度与恢复。训练强度越大,身体修复时间越长。肌肉在修养期间生长的。下一次训练应在肌肉完全恢复之后。

13.组间休息时间设定在1分钟以内,1分钟肌肉力量可恢复72%,3分钟可完全恢复。你应在肌肉未完全恢复时继续训练,使身体征用新的未被使用的肌肉纤维。

14. 用力时呼气。

15.拉伸一是有助于热身,二是可适应更高强度的训练,三是可避免运动伤害。拉伸可以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进行。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四、重要健身技巧:

1.分化训练。每次训练只对身体一部分肌肉进行训练。如“推力肌肉”(胸部、肩部、肱三头肌);“拉力肌肉”(背部和肱二头肌);腿部。

2.训练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以3天为一个周期,每周对每个部位进行2次训练。阶段二:以2天为一个周期,每周对每个部位进行3次训练。

3.增加训练量的方法。一是使用更大的重量;二是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训练量;三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训练;四是缩减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

4.冲击原则。一是使用比平常重的重进行训练;二是做更多的反复次数或组数;三是加快训练节奏,减少两组间的休息时间;四是尝试新的动作;五是打破以往的动作顺序;六是每周安排一天超负荷训练,使用极大重量。

5.停息训练。使用一个非常重的重量,进行一组练习,直至力竭。这时你停下来,握住重量数秒钟,再强迫进行一次反复;休息几秒钟,再进行一次强迫性反复(注意:休息时间不能太长)。

6.局部次数。在一组练习的最后,身体接近力竭。伙伴帮你举起重量,然后放低一些重量,再尽力将其举起;然后再放低重量,再次举起......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7.孤立训练。针对某块肌肉,将其同其他肌肉孤立开来训练。此法可以充分发展身体的各个产位,增强你的弱区,增肌肉分离度和清晰度。

8.负功训练。当你举起重量时,肌肉向心收缩;当你放下重量时,肌肉伸展,为离心收缩。日常训练中,应充分发挥离心收缩效果,缓慢地、有控制地将重量放下,而不是随便让它们落下去。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9.助力训练。有意地使用其他肌肉群,以协助目标肌肉工作。如肱二头肌已完全力竭,你可以稍微借助肩膀和后背的力量来举起哑铃,强迫肱二头肌更艰苦地工作。

10.重负荷训练。在常规反复之后,使用强迫次数、负功训练、强迫负功训练和局部次数等扩展练习组,达到完全力竭。

11.交叉组训练。按常规训练一个动作,然后加入另外一个动作,再回到常规训练动作,再加入另外一个动作。

12.超级组训练。连续、无间隔地做两种练习动作。

13.递减组训练。当你无法进行某组练习时,减轻重量,你就能继续下去,进行更多的反复。

14.静力原则。在两组练习之间的1分钟时间内,继续紧缩你正在锻炼的肌肉。

15.直觉原则。身体有其节奏,感知自己的身体,对训练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

16.预疲劳原则。训练两块肌肉,其中一块肌肉已经力竭,而另一块肌肉却尚未使用。因此,训练时先对未使用肌肉进行训练,差不多时,再与其它肌肉一起训练。

17.局部充血法。使用一个较轻的重量,在动作路径的不同点上保持稳定,迫使肌肉在更长的周期内维持持续的收缩。如哑铃侧平举后,抬起手固定在身体两侧,保持10秒钟。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18.复合组训练。对同一个身体部位,选择4-5个不同的动作,每个动作只做一组,组间隔1分钟。

19.“一个半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复之后,再增加半个反复。依次类推。

20.轮排制训练。使用动作的下半阶段,进行一系列半个反复;再使用动作的上半阶段,进行一系列半个反复,再进行一系列完事反复。

21.渐增负荷法。如一周对某一个部位训练3次。第1次使用相对较多的组数和次数;第2次增加重量;第3次使用非常重的重量,做4-6次。

22.弹震式训练。猛地抬起重量,而不是匀速将其举起。

23.两分化训练。上午训练一个部位,下午或晚上训练另一个部位。

24.变更训练计划。每3-6个月改变一次训练计划,取消某些动作,替换新的动作。

25.弱点训练。对自身的弱点增强训练。

《施瓦辛格健身全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谈“减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